儿时的元宵节,母亲忙忙碌碌在家做汤圆,男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因为还未进入春耕时节,过年热闹的气氛仍在延续,孩子们欢声笑语,有的在燃放烟花,放炮仗。有的跑来跑去互相追逐,过年时换上的新衣服舍不得除下,有的己沾上了泥土。远处传来了锣鼓声,原来醒狮队己到了邻村,孩子们一窝蜂地跑向邻村,有几个跑得急了,被田埂绊倒了,赶忙爬起,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跑去。看完了这村的舞狮,又追着狮子到下一条村再看,就这样看了几条村的狮子表演。回到家时母亲己弄好了汤圆,当热气腾腾的汤圆端上桌子,也顾不了那么多,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烫得直砸嘴巴。
小时候,早早地就起床出门了,一家人前往奶奶家。路上,秧歌队已经开始巡街演出,锣鼓喧天。路过街心公园,自然要走进去看看冰雕。看着巨大冰块垒起的城堡,总是担心护城河里的冰被刨光了。在父母的催促下,依依不舍离开街心公园,不过父母说了,晚上亮起灯,冰雕才漂亮。来到奶奶家,父母就和叔叔婶婶姑姑姑父们打麻将了,剩下几个小朋友面面相窥。很快,有人从口袋掏出散装鞭炮,有人掏出呲花,有人掏出火柴,小朋友们一窝蜂似的跑到屋外,开始各种花式的放鞭炮游戏,炸雪堆,发射瓶盖,连环雷。最后,忍不住把呲花也点燃了,没有黑夜,呲花并不美丽。
我童年记忆中的元宵节,基本上都是在家里边度过。那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合合美美。妈妈和奶奶负责和面、做好吃的汤圆馅儿,炖猪蹄汤;爷爷和爸爸准备其他的小吃;我和妹妹偶尔也会得到长辈们的同意,一起去搓汤圆儿。然后就是等所有的食物做好以后,热气腾腾地上桌。如今想起来还是蛮怀念的,只可惜现在自己成家立业了,不能每年回家陪爸爸妈妈过元宵节。不过,还是会在春节期间尽量多陪伴他们,享受团圆与幸福。
小时候在小镇上过元宵节,甜甜蜜蜜的元宵基本上没吃过,但是玩得特别开心。最重要的环节是正月十五我们要跳火堆,一大堆麦草放在一起,点起熊熊大火,我们每个人从火堆上跨过去,或助跑迈大步跳过火堆。每一家街坊邻居都要点上火堆,有些大、有些小,最开心的是孩子们和年轻人,有力量、跑得快,跳了东家跳西家,一直玩到大半夜才回家休息。跳完火堆这年才红红火火的过完了,而新一年的劳作生活又红火开始了。
勾起我对小时候过元宵节的回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 有着我们自己的乐趣,爸爸不是一个木匠 可是却会做家具 而且手很巧,还记得有好几年的元宵节 我们玩的灯笼都是爸爸用玻璃做的,有六角形的 有四方形的,面 与面的对接处用红纸条包起来 甚是好看,到了晚上小伙伴们约好了一起出去看秧歌看烟花 ,我们提着各自的灯笼 。
我记得以前小时候过元宵节时,白天父母去县里看闹玩,演员穿上红红绿绿的衣服跳舞,有的踩高跷,扮人偶等等。晚上县里有个地方每年都举办灯会,一般逛一会灯会,有一年,在灯会上看表演时,突然有人在台上求婚了,哈哈,第一次在现实中看到别人求婚。最后回家吃汤圆,看元宵晚会,小时候可能没吃过啥零食吧,觉得汤圆超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