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问题。学习它本身并不是目的,是手段。在当今中国社会,通过吃学习的苦能够显著降低生活的苦的人生节点就那么几个,一个人一旦全部错过了,他或她学习的苦将显著提升,且学习的苦对生活的苦的降低效率将显著下降。换言之,也许我们可以说,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只有在那几个人生节点选择生活和学习的苦一起吃才真正是确定有利可图的,而在这些人生节点之外的时间内多吃学习的苦远远则没有很多人信仰的那样有帮助,更别提在多吃学习的苦的同时生活的苦也会随之动态上升。
下班回来很累,拿到书看不下去,索性玩手机,一玩就是一个晚上,索性熬一下夜。学习时抵抗不住诱惑,如看剧、淘宝、刷微博。好不容易到周末,睡个懒觉再说。睡觉或睡觉+玩手机,反正一个早上没了。中午吃完饭,看会儿剧或者玩会儿手机。玩腻了,学习一会儿。学习的时候想着很久没出去玩,跟谁很久没见,于是拿起手机。日复一日,周又一周,时间就这么过了。中间偶尔有挣扎,但总在无声中失败。
学习相对于日常,类似于刮骨疗毒,痛苦的程度上更深重,因为在不断的解剖自我。通过向人类中出类拔萃的人学习,不只是知识成果,技能经验,还有眼光,洞察甚至他们的痛苦。我老师这样提醒我:“你之所以进步缓慢,恰恰是因为你不知道学谁,真正的学习要学习一个人,包括他生活方式和思想”。
他们并不是在选择吃生活的苦还是学习的苦之间选择了前者,而是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博弈中,他们习惯性选择了短期利益罢了。有人习惯性地选择了短期利益,然后每天如此恶性循环,最后自暴自弃,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可能改变。终究,也就混成了庸人一个。
学习并不意味着苦难减少,从决定论来说,人生苦难一开始就注定了。从概率统计上,可能我们这个社会中具备知识技能的群体,其物质资源平均占有要优于无知识群体水平,但一具体到个人,大概率就失效了,人生永远都充满意外和恶劣的玩笑。
因为大部分人都觉得身体上的累是能够忍受的,但是思想上精神上的苦是撑不下去的。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做不下去的,这种文化苦旅才是我们最应该接受的历练,而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思想上的安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