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由于过去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而片面地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风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了,此时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结果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空白。
外国节日在国外和中国节日是一样重要的。他们对于自己的节日也是抱着期待和热爱的。国度文化的差异让我们无法体会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所以可能在中国只是单纯的体验那种节日。只能说互相尊重各自的传统文化就好。
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
我已经在国外待了3年了。过了两个圣诞节了。他们的圣诞节真的很温馨很喜庆。全国都放假,并且准备圣诞礼物。跟咱们中国的春节一样。身在国外就要入乡随俗。所以亲身感受到那种圣诞节给人们带来的温馨。
造成西方节日“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