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获得同情。我们的文化是同情,可怜弱者,比如林妹妹,以弱不禁风换贾母,宝玉和众人的同情,宠溺。她就没有必要,不想强健。吃药,休息,但她从不锻炼,但示弱的生存走进丛林法则,只有死路一条。我们的文化同情弱者,也使弱者甘于,乐于弱有利可图,不思进取。甚至于装惨骗钱。真正的帮助仍是帮自立。我们的文化,教育仍是“做别人要我做的事”,“让别人(父母)高兴,满意”,并不通向,达不到“我想要,满意的结果”,不能自立,生存,便活得抑郁。成了“被绑架的人生”,心不甘,情不愿。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喜欢什么。活得迷茫,被动。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里,就有理由什么都不做,要求家人,同事,朋友,亲戚迁就,照顾。不想办法比想办法获人情更多,获利更多。周围环境也倾向于定义成病人,而不鼓励自强,寻求解决之道,出路。“生病了",“有病”也是获取关注,索爱“你们要关心我”,指责别人,获取同情“我生病了7A都对我不好”的砝码。
应该叫沉沦在想法里。不只是情绪。人的大脑每天产生无数想法。如同发电机,不断冒出想法的火花。如果注意力分散,被想法拐带走,形成了走神,白日梦,那么沉沦就开始了!刚开始,只是走神,想法多,然后就开始难受,头涨,沉重,再到不喜欢现实,总是幻想。一步步进入深渊。而心理学又说想象有利,就导致人类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发生。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因为任何活动都是需要能量的,心理活动也一样,如果受到挫折和心理打击,严重的能量就会变为负数,需要正能量来中和,有一些人本身内心不够强大,还有能从外界汲取正能量不足,无法突破负能量的区域,就会陷入负能量里无法自拔,建议去大自然中吸取正能量,和朋友谈心,或者读书,写字,画画,运动都可以增进正能量,有助于增加正能量,脱离负面情绪。
他们想用负面情绪来吸引关注。通常,孩子在小的时候,正常表达需求不被听到或关注到时,孩子会大哭大闹、发脾气,结果会吸引来家长的关注;当孩子健康不被关注时,孩子就会用生病来吸引家长的关注。所以,孩子慢慢会懂得,原来,制造问题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
这个世界存在一种法则叫吸引力法则,当一个人沉浸在什么样的情绪中就会不断吸引越来越多同样的而情绪,还有一种看法是也可以理解 就是人们沉浸在过往那些美好的事情不能自拔,一旦回到现实,美好破灭,有重新回忆,不断持续,就造成这种现象。
他们想用负面情绪来指责抱怨他人。如果可以证明对方有错,那么自己就不用承担改变的责任了。借用负面情绪进行谴责,是很多人学会的操控他人,并且逃避自己责任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