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注重储蓄与节俭型消费,而美国人更注重投资和舒适型消费。从小我父母含辛茹苦传达给我的消费观:非必要性消费是一种犯罪,而且必要性消费则最好降低到节俭的程度。在这种消费观的指导下,除了买书方面不甚节制,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一直是向着温饱标准看齐的,在机场如果有面包就不会泡方便面,平常全身上下衣服鞋袜不超过三百元,能坐公交则不会打车。
大部分美国人是“月光族”,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本月花掉。美国人并不是以预支消费为主,更是以超前消费为主。很多美国人一点积蓄都没有,消费习惯很不负责任,他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还有一个有趣的中美区别:电商。2010年,中国和美国的电商市场差不多,仅仅五年以后,美国的电商市场才涨了43%,中国的市场居然涨了371%,远远超过了美国的市场。
在中国储蓄是一种几千年形成的社会共识和文化,美国没有这种文化。早期移民们朝不保夕,所以能过了今年就不想明天了,只有开拓和进取,向大自然或者其他人掠夺才能活命。而如果普通人辛苦储蓄了,有被别人掠夺的可能性,还不如不储蓄。所以最后形成了及时行乐,不事积蓄的社会氛围。两者有各自的优劣。积蓄者往往保守,不积蓄者往往进取。
至少该说是中国人与欧美,包括南美等国国民的消费行为的巨大差别是,中国人超高的储蓄率( 可能日本多少近似)。相对除了房贷外,中国人一般消费贷款的比例很小。另外一个小特点,中国人特别是白领及中产阶层,对奢侈品的喜好与消费更高些。
很多人都应该听过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先享受后还款,超前消费;中国老太太全款买房,先攒钱后买房,量入为出。诚然,美国人喜欢超前消费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钱,还有是因为他们的征信系统强大。
中国的中产工资区间大多了,上面一部分人是有储蓄或者投资的。再加上中国普通老百姓省吃俭用,可以过比美国标准低很多的生活,也过得去,钱都存下来了,而这种生活和开销水平在美国是找不到的,客观条件决定它起点高,下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