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跟说粤语的人长期一起,久而久之就自己会了
日常除了抓住各种机会说之外呢,来到香港还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吃早餐的时候看新闻。因为有几个台是二十四小时连续播新闻的,所以随时都能看。一开始看tvb新闻,有字幕帮助。过了大概一两个月吧,就转去看没字幕的now tv了,不过他们家好像现在也有字幕了。感觉听新闻的好处就是吧,广播员语速合适,而且也比较“标准”(其实我最后认为没什么标准不标准之说)。吃东西的时候有心没心的听,不仅了解时事,也能很好的锻炼听力。这个坏处就是吧,他们的表达通常都比较正式,没有那么口语化。
自学粤语的话也不用买什么书,大部分资料网上都可以找得到的。建议你先学粤语拼音,把粤语的声韵母系统和调值系统搞清楚,然后就可以试一下听粤语歌或者看港剧,积累一些俗语和语法。当然,学语法的时候看一下粤语入门教材可以帮你快速理解,如果本来就是南方人的话可能都不需要看书,因为南方方言的语法相似性很高,很快就可以自然地以粤语的方式遣词造句。
由于本人是广东本地人,所以基本上是说着粤语长大的(虽然不想吐槽现在越来越多本地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又不准却偏要教自己的孩子学普通话这一现象)。因此,学习粤语基本是和学习讲话同步进行的。故纯体会的话,对于非粤语母语的人而言,似乎无甚益处。尽管如此,这种母语式学习的体会,或说经验更为合适,是可以类比,进而能被借鉴。
我是一个湖南人,目前自学粤语也有一年多了,现在可以和广府片粤语的使用者基本无障碍交流。但是因为母语是普通话和新湘语的原因,我在语流中区分阴阳上声和上下阴入的时候还有一点困难,在一些虚词和概念表达上还带有普通话的影子,也还不太习惯香港人那样一句话里面夹好几个英文单词...但是别人理解起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环境很重要,上大学前两个月,强行在香港亲戚家待了一个月。最开始什么都不会说,家里人也不会说普通话。简直就是强行交流,尽量尝试去听,尝试去说,去模仿,实在不行就用手比划比划。想在回想一下,这段时间对我学广东话影响还是蛮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