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是,作为一个爱删朋友圈的人来说,我发朋友圈不是为了记录,而是大概类似于一条“你看我还活着啊”的通知,有时候发东西完全出于心血来潮,都是一些符合当下心境的东西,也许一觉醒来就觉得没必要发。三天可见对我来说大概是懒癌患者的垃圾桶吧,朋友圈动态下面,好友们或评论或点赞,然后不了了之,就像是“有空请你吃饭”这种缺乏诚意但又在社交中必不可少的“寒暄”。但是过一段日子,我点开自己的朋友圈,在超过三天被屏蔽的动态中回顾一下当初那个中二的我,接着按下删除。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忽然不想继续在朋友圈塑造一个属于朋友圈的自己了,我只想给自己找一个可以随意说话的地方,把朋友圈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于是,当我按下“只允许好友查阅近三天的朋友圈”时,朋友圈就已经不是share your moments with me了,而是彻彻底底地变成了your own moments。
大学毕业后,我的微信是设置了三天,我微信发的都是我当时的心情,事情,没有想过为什么设置三天,可能这是我能够接受的底线。我的微信不给别人随意翻看。好多说说我隐掉了,只给我自己看,写的就像是随笔,简短的日志吧。没有特别希望哪个朋友来关注我的微信,看到了缘分没看到好似我没发过,没什么特别。
谁还没个黑历史,好不容易减了30斤,可不想让男神看到一年前三个下巴的我。那些还残留着“葬爱家族”气息的自拍,他们还是不要知道的好。虽然不显示了也不代表没发生过。可是有句话说的好,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啊。至少三天可见,给了我一次暂时隐藏过去,重新开始的机会。
如今的微信联系人我们往往混合了生活中的朋友,工作里的领导同事,公司的甲乙方,某个因为某种需要临时添加的可能再也不见的路人等等,自然有人愿意让别人翻看过往而有人不愿意,所以这个功能的出现是很正常的,用不用取决于个人,所以这属于可以不用,但应该要有的功能。
本来我的空间和朋友圈都是完全开放的,自己也没有删朋友圈和说说的习惯,本来就是分享生活,当然是大家都能看,但是之前好几次被那种不太熟的人把朋友圈从头翻到尾还是有受到冒犯的感觉的,所以就设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