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里提到了宁波的打年糕这道主食的制作故事。在宁波每年晚稻成熟的时候,就是宁波人要开始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镜头更是刻画了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
再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的对家的概念如此深刻了。对于家,很多外国人不能理解它对于中国人的那份情感,那份依恋和那份牵挂,那是中华文化骨子里的血脉。一个春节,相当于全国人口三倍的人口流动,以前有国外朋友很诧异中国人春节回家的艰辛,难道就是为了回家过个年吗?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自己每年不管怎么也是要回家过年,也问过自己,为什么,但是我自己的感受是没有为什么,就是为了回去。看完舌尖,就明白了,那些东西事实上是根脉所在,是中国人的根脉牵连。
这部被誉为“中华吃货圣经”的美食纪录片,是一部让人胃口大开、食欲爆棚的片子,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片。我也看了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除了饿也会被感动到。《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美食纪录片不仅真实拍摄了中国南北的民间美食,还侧面表现了充满仪式感、伦理价值观等人文状态,映射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带给观众的除了表面上的视觉享受,还有精神层面的情感交融,渲染了当地人对家乡自豪感的同时也引起了异乡游子的思乡情怀,总而言之就是有共鸣。
片子不辞劳苦的东西南北取景,对最为底层的食材进行深入研究,对最大众的做法给予关注,这些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已经或者正在被遗忘的东西,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历史上就是以哦农业文明立国,留存在国人内心的是那些最农业的中国,所以一旦这些东西被放大,触及到国人内心时候,这些场景化的东西就会让人情不自禁。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提及云南的豆腐,云南历来不是大豆的主要产区,但是云南却拥有悠久的豆腐历史。剧中还原了红河地区一对夫妇姚文贵和王翠华,围绕豆腐的清淡生活,在给观众灌输了云南豆腐好的同时还融入了人情文化。让人颇为感动,到最后也许豆腐是不是真的好吃,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故事动人。
城市文化削弱了人们的乡土情结,不过这个情结却一直在每个人的内心里,没有剔除,仅仅被压抑,一旦被一个场景所引发,这个情结就不由自主的冒头出来,狠狠的在你最柔弱的地方来上一击,让你无力回避,只有眼泪能证明你作为中国人最核心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