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在生活中,大家都关门过自己家的日子,与邻居相安无事,你好我好大家好,多是晴空万里,但有时就有乌云突变,突发性、糟糕的情况出现了,或在家里或在路上,谁谁要不行了,家里失火了,急需要用姜……当时眼前又没有闲人或应手的人来帮解决,赢得了时间,就有胜算。怎么办,找对门吧!这样赢得了时间,避免了灾难,解决了当务之急,所以说近邻不如对门。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一主张,既抓住了人们认识并判断事物的错误所在,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正确认识、判断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它是我们为为人处世不可忽视的重要策略。大家都讨厌的人或事,不要轻易相信,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后做判断;大家都认为好的人和事,也不要盲信,要自己观察之后再做结论。
我觉得孔子的这句“巧言令色,鲜矣仁”最有道理。古往今来,这种巧言令色的人并不少见。他们总是在处于弱势的时候,围绕在你身边,脸上挂着笑容,嘴里说着你喜欢听的好话,一旦目的达到,或者是地位提升,马上就变脸变色,视你如陌路。和这种人交朋友,说不定哪天就要被他两肋插刀,而且,还是带着笑容插的,让你想骂人也骂不出来。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人们每每于学习,则厌学、倦学、恨学、弃学,这是因为不真知学之滋味。若能进入深里,得其知识,晓其义理,获其智慧,养其情性,便能好学且乐学,能精进且不能自已了。孔子活到老学到老,便是由好之而进入乐之,从而乐此不疲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说,你要想在社会立得住,就要帮助别人立得住,你要想在社会一帆风顺通达无碍,就要帮助别人通达无碍。这是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提高。在论语中,叫忠之道。这两句合起来,就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
孔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很有道理!人生在世,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虚心好学善于洞察区分好坏善恶,更要有取舍的对待一些人和事......不仅要尊敬师长还要择善而师,这样学问和才能才会慢慢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