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女》讲的是秋日温暖的傍晚,父亲带着女儿一起骑单车,他们穿过林间小路,骑过草地,骑上高坡,来到平静的湖边。 父亲抱抱女儿,登上了小船。女儿在湖边静静的等待,等到船在视线里变模糊,等到太阳就要落山。父亲迟迟不归,女儿一个人骑着小小的脚踏车回去了。从那以后女儿每天都来湖边等候,她一个人骑着单车来来返返,风雨无阻。多年过去,小女孩为人妇,为人母,转眼老去。已然老去的她日日来到湖边,直到湖水干涸,化为滩涂。她来到沉睡在湖底的小船边,躺在小船里,就像躺在父亲暖暖的臂弯。诠释亲情和思念的同时,我觉得导演实在探寻人生的意义,人生在冗长和繁复中走向完结,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如同绚丽的烟火,终将消散于虚无。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在“冷酷仙境”部分中,主人公“我”是“组织”下属的一名计算士。“组织”为了与另一机构“工厂”竞争,开发了一种叫“模糊运算”的技术,“我”是这项技术的试验品之一。这项在被试验者的“意识核”中做手脚的技术最终使“我”丧失意识,进入了没有心、没有记忆、没有自我的“世界尽头”,成为“世界尽头”部分中那个被割去影子、在图书馆阅读“古梦”的“我”。在称为“世界尽头”的那个高墙围绕的小镇里,“我”与影子相互合作,策划逃离小镇,返回现实世界。但就在逃离成功在望之时,“我”选择放弃影子沉溺到虚幻的世界尽头里。我觉得好绝望啊。
想来是老舍的《月牙儿》。不是痛痛快快的痛,是钝刀割肉的痛,是有苦说不出的痛。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小女孩,爸爸死了,历经波折,最后妈妈只好做皮肉生意维持生计。她发誓不会像妈妈那样,但是命运一次又一次地碾压,使得她不得不成为她所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老舍把一个女孩从小到大的内心写得太细腻了!而且处处有警句。
故事悲惨,但是洋溢着女性的温柔(用的第一人称)。整个读下来好压抑,作为读者我满心愤恨却又不知如何发泄。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不太想读第二遍。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而三篇手记与照片对应,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该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读的《白鹿原》中白嘉轩看着村庄闹瘟疫,死了三分之二的人。记得他说,这是老天爷的意思。他觉得这个村子人多了,便安排一场灾难,人少了,便多几年丰收。总的人数,都是大体不变的。初中时一下子感受到人的渺小,感受到生命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绝望又害怕,当时怕得是,自己才活这么大,万一老天爷觉得地球人多了突然要弄掉一部分人,而我在这里面怎么办?
不知道有没有人读过《蝴蝶与潜水钟》,因为有在医院躺着,几乎不能动的经验,但是起码我能说话能交谈而且在一定的程度内能动,当时看这本书的即视感就是,石膏像中漂浮着的躁动不安又无济于事的灵魂,那种苍白枯槁却又充满希望的绝望,那时候才发现,有时候希望比绝望还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