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到放寒假的时候,孩子们就天天盼望着过年,等到了除夕那一天,除了可以穿新衣服,还能放鞭炮玩、打灯笼、还能吃糖吃肉。虽然过去的生活都不是特别富裕,也没有春晚,可那些简谱的念想跟玩具,能让很多人高兴好长时间。
我是妇女,那时候我们妇女就在一起包饺子,拉家长,有时候都奇怪,酒量不大的我,一晚上要喝十多杯酒,竟然不醉。大约十一点左右,各自回到自己家,十二点要准时下饺子,吃完饺子以后,以一个家族为集体,到大街上放鞭炮。
那个时候过年其实和我们现在差不多,都要:过腊八、备年货、过小年、大扫除,只是到除夕这一天就和现在不一样了。大部分时候呢,就叫左邻右舍的人到家里来吃年夜饭,吃完饭后,便边烤着火,边聊着天,一起守岁。
我是六十年代的人,我们过年时会去集市选购花灯,逛庙会也是每个人过年不可缺的娱乐活动也算是个年俗,早期的庙会也是一种很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才融入了交易和娱乐性活动。
我们从年三十早上开始,要把家里家外的地面打扫一遍,因为吃过午饭以后,直到初二下午三时送年以前,就再也不能扫地了,害怕财运被扫走。然后贴对联,贴喜字,忙的不以乐乎。
我们的活动就是包饺子放鞭炮穿新衣等天明,一晚上不睡觉熬夜,大人们炸面叶,糖糕,油饼,蒸豆包,花卷,糖包,馒头,烙馍,做肉,炸丸子,炒臊子面底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