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比较皮,每次跟着老爸回老家时,会很兴奋,想着这次能给他们带一些什么玩具,讲一些什么好玩的事,后来想想,其实在那么小的时候,自己就有一种虚荣心在作祟,希望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一次在小伙伴玩耍过程中,讨论起了那时很火的一个偶像团体F4,我为了表现自己的见多识广,编造了一个什么谣言,结果被他们当场揭穿,搞得我下不了台,但还是死要面子,死活不肯承认自己是编的,和他们争论得不可开交。事后还引来老爸一顿批评。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后来,同样的事再次发生,一个表弟去了美国留学,寒假回来后和我们一起,聊天时总爱夹几句英语,明明会说“团队”,非要说“TEAM”,明明经常说“合作”,非要憋个英语单词。这时的我已经长大了,我明白他的心理活动,但身边有的亲戚就看不惯了,“说什么鸟语,中国话不会说呀”,怼得他没脾气。所以我从小就知道,入乡随俗,去了哪就得用哪儿的话来交流,这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一个基本的为人品格。
我大学宿舍大,八个床铺,住着七个人,一个山西人,一个辽宁人,一个陕西人,一个河北保定的,一个北京的,一个云南的,还有我。我的天,除了北京的姑娘和她父母打电话我能听懂以外,剩下的人和家里打电话时候,我完全像是在听天书!不过,也正是因为听不懂,所以一直也没被带跑偏。可能因为年轻人嘛,平时交流都是要用普通话的,所以不管上学还是上班了,我周围都是没什么年纪大的人,大家说得都是普通话,所以我口音一直也没怎么变,回老家还是和以前一样滴说话就行啦。要是说老家是有方言的人,我觉得即使在外面都是说普通话,回到老家除非是你故意忍住不说家乡话,不然你和老乡聊上几句以后准被带回原味的!我宿舍就常遇到这个情况,某姑娘刚和家人打完电话,我们和她聊天时,她一张嘴还是家乡话呢!这个多半是条件反射,不好控制吧!再说,你不讲方言,可能影响交流呢!
不会的,虽然说离家已经十来年了,但老家的家乡话还没有忘记,在和老家的人聊天的时候,还是讲老家土话,这样会让人感觉非常亲切,我觉得一个明明会讲家乡话的人,偏偏给老家的人讲普通话,这真的没有必要!用我们老家的话说,这个人太“撇”了!意思就是这个人忘本了,明明自己会讲家乡话,却偏偏要讲普通话!这样的人会让乡亲们笑话,就像看傻子一样!一个人不管离家再多年都会记得家乡的土话,除非是小孩子就离开了家乡,那样没办法,从小的语言,非常难以忘记的!虽说有个别的土话,可能讲不出来了,但也没有人会在意这些,最主要的是要看对乡亲们的热情,我每次回家的时候,村上好多老年人都会到家里去看我,会嘘寒问暖,都想知道这么多年我在外面过得怎么样,是不是想象中的这么好,或者这么坏!有好多老年人也是好奇呀!
当初刚下学时就跟着亲戚外出南方打工,那是第一次外出远门。过完春节去的,快到春节才回来,将近一年的时间。之前在老家都是说方言的,这冷不丁的要说普通话,还是有点不习惯的。 但是时间久了,和同事之间的说话都是说普通话的,也就习惯了。记得那时候过年回老家的时候,满嘴的普通话,其实压根不是自己故意这样说的,而是情不自禁的就说出了口。为此家人也说过我,村里的人也说过,还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明着说你到了大城市见了世面,背地里不知怎么说你呢,打了两年工有什么了不起的,都回家了还满嘴的普通话。自从那次之后,我在回家时就会格外的注意,在和别人说话时都是用方言了。做人咱不能忘本,不管在外面生活的多好、多有钱,回到老家后咱们的方言不能变。
在我看来,回老家说普通话是装腔作势,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我有一同学,在小学同学群里,一直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有同学三缄其口后当场表达了不满。那位同学解释说,普通话说习惯了,改不过来了。解释令人作呕,可看出其人华而不实,同学们都做出鄙夷的眼神。自那以后,没人喜欢和他聊天。现在的农村人,不比以前,儿女在城市有工作有房的,多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对普通话不会陌生。回老家说普通话,显示不出高人一等的样子,只能说明中气不足,用普通话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改了乡音的人,已和老家有了隔阂,很难再融入进入。乡音亲切,不管离家多久,我会一直保留浓浓的乡音。
每逢过年佳节时,大伙基本上都会提前一两天放假回家,最开心的莫过于可以和童年时的小伙伴一起聊天了。许久不见,大家都有聊不完的话题。记得几次一起胡天海侃时,说到兴奋之处,突然就忘记某样物品用家乡话怎么说了,当场就有些尴尬。嘴巴张合了几下,最后决定还是用普通话来表达该物品。但也仅限于此,其他时候见人聊天问话都是统一用家乡话的。不过个人也有个小毛病,在家乡如果对方和自己很熟悉(可以穿同一条裤子那种),私下里会选择讲两人更熟悉的普通话。在外地,优先选择家乡话,因为这样一周围人就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