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镜头成像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像差和衍射。在最大光圈下造成画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像差,这是因为在光圈开到最大的情况下,镜片的像差问题会在成像中最大化呈现。像差会使图像产生色晕、拖影并降低图像解像力和对比度,分辨率因此降低。不过,大多数多数像差都能通过屏蔽镜头边缘光线,即使用遮光罩和缩小光圈来改善,特别是稍微缩小光圈就能够非常有效地应对像差明显的场景。
光圈越大光线进入越多,同样快门时间下拍照越亮;反之光圈越小则越暗。对焦的准确,画面的锐度,锐度,有时也被称为“清晰度”,它是反映图像清晰程度和图像边缘锐利程度的一个指标。如果将锐度调高,图像的细节对比也更高,看起来更清楚。比如,在高锐度的情况下,不但画面上人脸的皱纹、斑点更加清楚,而且脸部肌肉的鼓起或凹下也会表现得栩栩如生。
很明显的看出,当收小光圈以后,光线只在镜片的中心区域通过,可以很好的成像于一点,就是说球面像差小,所以成像质量好。当放大光圈以后,光线会从透镜的边缘进入,由于工艺及曲面的影响,光线无法很完美的成像于一点,这样就产生了像差,所以就影响了画质。不只是这一种原因影响了画质,还有很多因素。只是用这种球面像差来说明问题。
为什么镜头会在最大光圈下成像质量下降,这个和镜头的成像原理有关,我们都知道,光线通过镜头的镜片,成像于感光元件,光圈越小通过的光线越少,就越集中于镜片中心,光圈越大,通过的镜片的光线就越多,就越分散于镜片的边缘。影响镜头成像质量的几何像差有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等等好多种。
主要原因就是目前的镜头系统所采用的镜片。光线在经过镜头透镜时,不同颜色的光线因波长不同、入摄角度不同而出现了偏移,进而产生主要由折射率差异产生的色散,并且在影像传感器上表现为聚焦位置出现偏差,进而出现“模糊”。
镜片形状引起的单色像差,表现为球面像差、彗星像差、径向光晕、像散、像面弯曲,并且,理论和实际上,每多一片镜片,镜头的像差就会多一重。对像差进行校正,来达到提高画质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