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大三,对大学的社交形式也有了一定认识。从小学开始父母就让我念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最后也念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大学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性格很好,和任何人都可以当朋友,周围的同学也都觉得我人缘好好接触,所以什么聚会活动都少不了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仍旧按照着高中那一套为人处事,却发现以前那一套现在不管用了,一方面是大学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很多想法都走不到一块儿,另一方面就是人心复杂了。以前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友好,也受不了一点委屈,被误解了就要马上澄清,进大学发现,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你请同学吃饭会有人说你有钱了不起?你无意间的玩笑别人会耿耿于怀,被误解了去澄清只会越描越黑。到了大学真的要学会放宽心,对人对事都一样,凡事自己心里清楚就好,祸从口出沉默是金,大学就是个小社会,不要轻易的去得罪任何人,也不要轻易去相信任何人。
大一时加入学生会,一做就是三年,期间打过许多酱油,也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所以只能这样低效率地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很荣幸在大三时能够认识三位部门的伙伴,那段时间能一起共事真的算挺幸运的。四个性格各异的人能聚在一起,交流了很多,从对方身上也学到了很多。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偶尔还会聚在一起,来场说走就走的“短途之行”。所以,有时候走出了第一步之后,缘分就这样自己来了。
因为我们都是单一的运算单元。必须联网之后,才能为集体智慧的思考贡献运算能力,并释放自己的价值(微不足道的存在感~)。而我们联网的形式就是社交,我们社交方式和效率的进化,实则我们这颗行星上集体智慧的自身进化。当我们在Party结束之前,坐在一起醉醺醺地胡言乱语的时候,或许我们已经参与完成了一次模拟宇宙最后三分钟剩余氢原子数量的局部运算的一部分… 一个蚂蚁不会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意义,但它们相遇的时候会互相碰对方的触角~
认识妹子,其实很重要,国人的婚姻质量不高,多认识些有好处。认识志同道合,相互认同,有相似背景和目标的朋友,这个其实很重要,参考宋美龄以威胁蒋介石保着跟自己相似的张学良的命,杨虎城被灭门了。社交广度和深度都要有,很多就算见过一面也会比陌生人强很多很多,但是绝大部分人不会对你雪中送炭的。要有过命的朋友很难,但是互相认同和帮助的容易一些。
6年多前,加入腾讯时,被问一个问题,现在已然很经典,用来回来这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挂QQ?答:方便别人找到自己。后来我发出这个问题,PONYMA还转发并解答了这个答案。人因为害怕被遗忘,希望别人随时找到自己。这才是关键。为什么社交?这个答案蛮对应。微信的那个启动画面意思也是如此:世界这么大,我竟不知道联系谁。
我是一个喜静的人,宁可一个人安静的躺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和一群人去热闹,即使旅游,也只是愿意一个人或者和家人一起,所以我对社交生活的要求很高。我坚持和更智慧,更有趣,更真诚的人在一起,有时候他们的几句话就就让我醍醐灌顶,有时候一次会面就让我整整开心一周,有时候他们的真诚让我内心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