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写PS时,在写到对耶鲁哪些教授的研究感兴趣的时候看到过这位教授的页面,当时看照片理所当然地以为是个HE,在PS里也把这位教授称为HE,在去了之后、在跟William Kelly教授第一次谈话的时候,话语间提到Karen教授,突然注意到他居然称Karen教授为SHE,我当时就有些惊呆,但是没敢问。后来才从别的学生那里了解到,原来Karen教授是变性人。本来确实是男性,后来变为女性,现在跟她的女性伴侣生活在一起,而她的女性伴侣也是一位教授。她人非常好也非常酷,课都非常有趣。我还记得在她的Digital Anthropology课上,她跟我们抱怨说一开始在耶鲁填一些表格的时候,性别那一栏只有男跟女两个选项,没有transsexual这个选项让她非常不满。大概10个人左右上那节课,外加一条常年被她带去上课的她家的狗。狗很大只,很安静但是爱上蹿下跳,她有时候就抱着狗跟我们讲课。课堂气氛非常轻松随意,大家最后的选题也都非常有趣。
系里的另一位老师是他一位早年的学生,做的研究是日本流行文化,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因此就去了。其实实际去了以后很快意识到这两位导师的研究兴趣都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才刚刚开始研究所以从开的课上看不出来,从发表的作品也看不出来,真的是跟他们交流之后才能够知道的信息。好在文科的硕士项目其实跟导师的研究方向即使有比较大的偏差也没关系,毕竟他们不需要学生做什么事(跟理科的那种需要协作做实验、导师类似于老板的关系完全不同),双方的研究都比较独立,因此只要是他们熟悉的领域、能够提供指导就行了。不过想想如果是理工科的学生的话,可能要搞清楚导师的未来将要做的方向跟自己是不是一致也许就更加重要一些吧。
导师的风格大概是最暧昧但是也最重要的影响体验的因素:有些教授是放养型的,不约他的话他可能一次都不会找你;有些教授是很催促型的,会比较频繁地跟进你的研究进展。另外就是教授的性格方面,毕竟教授也是人,有些教授比较热情好客,跟学生的关系也可能会到邀请你去家里吃饭的程度,有些则可能比较就事论事、公私分明,除了学术上指导可能不太会有私交的意向。这一方面跟整个院系的风格、学生人数多少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教授本人的性格有关,也是各有利弊的事情。
导师的职位也是影响体验的因素之一。因为这跟自己所能得到的导师的时间、资源及关注度有关。我个人的体验是感觉一般来说已经拿到教授职位的可能会有更多时间投入带学生,而associate professor、没有拿到终身职位的老师等则可能会有更多自己的研究需要投入精力;当然如果是非常大牛甚至该领域泰斗级的教授可能会非常繁忙因此反而没有一些年轻的、资历稍浅的老师有时间。
我个人的经历是,当时最终选择去耶鲁读东亚研究除了奖学金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想要跟William Kelly这位教授。因为最初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初衷是喜欢日本运动漫画、提到甲子园就莫名激动以至于大学期间一直在打垒球,在那时候看到了这位教授写日本运动文化的一本书。因此虽然之后的兴趣点慢慢转移到了更偏网络和新媒体文化,但对这位教授一直有比较特别的感情在。
一般来说导师的研究兴趣与自身的匹配度高的话体验会好,但是也不尽然。许多硕士项目期间的研究方向即使没有特别specific也没关系,因为主要还是以上课为主,而非以自己做自己的project为主,所以跟导师的关系可能也没有博士那么紧密,因此这时候可能比起看导师的研究方向契合度,反而是看院系里开出来的课都有什么、对自己是否有用或者感不感兴趣更重要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