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我个人的职业经历来说,毕业之后在深圳的规划院做公共艺术,后来想要更专业一些搞艺术,就进了美术馆,在美术馆做艺术展览。规划院有心参与艺术,并设置专业的岗位,我觉得这就是深圳这样的新兴大都市最好玩儿的地方。而之后我目前所在的影视行业的资源集聚效应更明显,整个产业链上所需要的资源人才基本都在北京和上海,离开大城市基本意味着转行。艺术和影视的职业发展只是一个小例子,在大都市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几乎大多数有趣的新事物和新的变革都发生在大城市里,而从大城市的规划思路也是尽可能地包容新事物,为创新的发生创造环境。
每次遭遇挫折的时候,我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回去吧,按照父母安排的方式生活。但是这次春节回家,更加坚定了我想要留在大城市的想法。原本打算上班的前一天走,但是我临时改签了机票,决定早一点回来。我无法忍受呆在家乡,没有任何隐私,三天时间,我已经知道了两条附近两条街人的八卦,谁家的老婆跟人跑了,谁因为欠钱不还挨了打,谁又在大城市里混的很好月薪几万。我不想知道这些,我对别人的隐私和八卦没有任何兴趣,但是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得知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然后在偶然遇到八卦的当事人,只能尴尬的笑笑。
每次回家乡那个小县城,我都觉得格格不入,很多人都不说普通话,如果你开口说普通话,对方会流露出一种鄙夷,觉得你假模假样。每年都会有一场同学聚会,你会发现那些没有读大学或是高中的同学,他们的话题是变成了自己的小生意,老婆如何败家,孩子的学习如何如何。而且现在的父母其实并没有像以前的那些老年人一样,他们懂得如何开始适应没有儿女的生活,爬山锻炼、跳广场舞、每天两场麻将、参加被坑的购物旅行团、不想吃饭就不做。而你回家,反而要花样百出地取悦你、娱乐你,给你做好吃的,生怕你不高兴现在也不敢和你多聊那些你不愿意听的。
作为一个吃货,留在成都需要神马其他的理由吗?此处省略一百本菜单。最开始在成都读大学,并没有想好需要去哪里定居。对于成都一开始我是不喜欢的。仅仅是因为天气。我特别喜欢蓝天白云,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每年11月-1月,至少有三个月都是阴天阴天阴天。导致我冬天的时候出门看到阴晦的天总觉得很沮丧。媒体宣传成都都说:成都是一座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对于我来说,成都是一座你走了就开始想念的城市。每次出去旅行也好,出差也好,总之离开了就开始想念,一是胃想念,一是氛围想念。成都给我感受是一个距离感很弱的城市。
生活在小城市,的确安逸。因为你熟悉一切,你明白一切的人情往来,你能够成为别人关系网的一环,你也能从关系网里获益。不需要打拼和困境,就能获得自我满足。但是一眼就能望到底,现在20多岁,就能大概预测自己30岁、40岁、50岁、甚至到死的样子。才让人感到绝望和可怕。其实我们现在的梦想很多都是关于钱的,希望买一个LV的包包,希望天天在大饭店吃喝,想带着爸妈去国外旅游,想和男朋友买辆车,想给女朋友买个房子给她个家,很多人不敢说“钱”这个字,但是我们都知道说与不说,它都在那。
最初决定留在上海,是因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里有 Ed Sheeran 的演唱会,有大英博物馆的展览,有与同好交流的丰富机会。我生于长三角的三线城市,算是小城文艺青年。但小城的文化生活,也只能局限在书本里、网页上。身边也没有交流爱好的朋友。直到来上海以后,一下子实现了许多儿时的梦想:听了人生第一场音乐会,看了心仪已久的音乐剧,和小伙伴一起追上海电影节。印象尤其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和网上认识的一群朋友,结伴去看传奇导演库布里克的专题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