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论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这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一个人按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合乎道德的;一个人不按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或是直接违反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不道德的。
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实则认为万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备于人的本性之内,只需将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即可。而人之性向善,“四端”内在于自觉心,若“尽性”修养出浩然之气,使得“四端”被扩充与发挥,便能成德。换言之,孟子认为道德根源来自于人性先天的向善,当达“万物皆备于我”之境,从而进行道德实践,方可致天人合一。
道德行为准则一直是各种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来源于某个更高级的存在物:神,上帝,阿拉,佛陀等等。这些存在本身就体现了至善,启示人民什么事公正或善,什么是不公或恶。如果人们要有道德就得奉行这些原则或者这些存在物的教导,否则即是不道德的有罪的,并且通常因其罪过受到现世或永恒的惩罚。
我觉得道德观念自在人心!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国度、不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道德观,以此类推,就算是一家人,道德观实际也不可能每个人一样的。所以说道德观不是一个不成不变的概念, 而是每个人心中的思想。
人类在其本质上来说是盲目而永无止境地欲求,而这造成了弱肉强食的竞争。于是在竞争中失败了的弱者创立了道德。以此来约束强者,以使自己的日子好过些。这是早期道德的产生。
人类从地球上诞生的同时,道德也诞生了,只是没有现在的道德,道德这东西什么时候都有,量度和当时的标准算,每个个体都能满足自身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