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谁也没有只过除夕,不过初一的。我见过最困难的,就数我三姨家。那时我还小,刚刚能记事。那还是刚刚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她家从我记事起就没盖过被子。不知什么原因,说我跟父母相克,过年把我送到我姨家过。我姨不是亲姨,是叔伯姨。我妈跟我姨是叔伯姊妹,嫁给了叔伯兄弟,我们两家离的不远,不过二百米。吃完晚饭,我姐抱床被子领着我,送到姨家,让我在她家过除夕。到半夜,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姐给送碗饺子。姨家是不包饺子的,包不起,没面。提前用萝卜加地瓜粉蒸的菜团,起的名字很好,叫萝卜丸子。听着外面放炮了,姨叫她儿子说:“群,人家过年,咱也过年,你去抓把萝卜丸吃,就过年了”。刚吃完萝卜丸子,我姐就送饺子来了,我睡的迷糊是不吃的,让姨家过了年了。姨家借我的光,盖一宿被,吃一碗饺子。平常是没有被盖没有饺子吃的。我们家也接济他家,我哥的棉裤,鞋子都给了他家的哥穿了,灯,油,炭,火是长管,当然不多,就不知道他家是怎么回事,怎么那么穷?到现在我还不明白!
我记得姜子牙封神的时候,他媳妇来找他,也要求被封个神做做,姜子牙才发现把老婆忘记了,没办法了,就随便封她做了穷神,每年过年的时候享受豆腐之类的贡品,也算是穷人过年的样板了。《白毛女》里杨白劳过年的时候,买回来了二斤面,给喜儿买了一根红头绳,高高兴兴的要过年了。我小时候过年,家里只有酸菜馅的,白菜馅的饺子,还有馒头,吃土豆白菜,酸菜粉条,土豆干,豆角干,茄子干,再买点冻梨,这些已经是最好的过年食品了。现在过年的条件比过去强了好多倍,可是我却感受不到过年的气氛了,过年就是快乐团圆的节日,如果离开了这个宗旨,年也就失去了味道。如今因为每天都可以吃到过年时候的饭菜,已经冲淡了过年的喜悦,没有了亲人欢聚的新年,就是最贫穷的,因为多么香的东西,没有了父母的健在,吃起来无滋无味。
穷人也需要过年,无论有多穷,也得过年,无能儿孙满堂,还是孤怜一个,也得过新年。新年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是连络亲情,友情的时节。也是团圆的时节。无能贫穷,还是富贵,都要过新年。记得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很热闹,孩子们穿新衣,放鞭炮。那种热闹程度只有在记忆才能有了,时隔这么多年,还记忆犹新。现在过年没有了小时候的热闹,无能是城市还是农村,已经是冷冷清清的。到处显得冰冷的场地,不知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环境的变迁,总之,感觉上已经变了许多。穷人也需过年,无能是谁也不能剥夺过年的权利,虽然穷人过年,稍显得简单,简单也并不一定不好,只要心中快乐,过年便快乐。无能你有多穷,也要记得过年,无能的身处何处,也要记得过年。
以前过年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年味浓浓,我是农村人,那时候家家都是种田种地养猪养牛养鸡养鸭,过年杀猪杀鸡杀鱼杀鸭做腊肉是每家都会,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贫富差距,稍富一点的家庭也无非是房子漂亮一点,走亲戚有辆摩托车而已,招待客人的菜肴和糖果丰盛一点而已,再穷的家庭也有足够的自种自养的菜肴,还有招待客人的自制糖果饼干,年味都是一样浓重,现在过年就是攀比炫耀赌博的节日了,什么传统风俗都禁了都忘了,有的外出务工的农民没赚到钱,或者老家兄弟姐妹都成家立业了,或者父母不在了等情况都不想回家,一个人在外面出租房里一碗面条就过年了,这种情况当然只有我们农村务工人才能体会。
印象最深的是大概在20年前有次过年家里没有钱,什么都没有买。但是也要过年啊,家里人漫不经心的在准备“年货”。在距离大年三十还有几天时间家里搞大扫除,在卷起炕上的席子的时候奔出个百元大钞,一家人好兴奋,我冲上去看了一下是四百元,然后家里的气氛一下就改变了。那种感觉久久不能忘怀。自从长大以后外地工作,一年与父母见一次。为了省钱五年没有回家过年。去年的腊月二十八买了飞机票回家过年,那种感受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走的时候三十岁的大男儿不顾一车人的眼光嚎啕大哭,从那以后发誓每年都要回家过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90年代,家里兄妹4个都在农村读书,学费,生活费靠老爸一个人在工作,当年他在部队当兵8年转业回湘运集团开车,收入也不高,家里经济非常紧张。记得那年春节,老妈给我们几个每人发了50元红包,要我们去买烟花放,她开心的说今年过年终于不用欠账了,年底还存了2000多元。(那年过年老妈养的猪卖了个好价钱,生产队集体的鱼塘卖完魚分了红每人10元)。当时感觉过年能存到2000元就是一笔不少的财富了,这也许就是穷人过年的开心吧…穷人怎么过年,我认为,其实一家人能够团聚一起,没有欠账,开开心心就是美满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