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很多人觉得天气预报不报40℃,不敢报40℃+,明明自己感觉45℃都有了天气预报还居然报最高温38℃,明明自己温度计放地上测了50℃了都。这个时候你去跟他据理力争一点意思都没有,该不信的不会信,反倒你越解释越生气,你说天气预报员辛辛苦苦的加班加点的给你报温度图个什么啥呢?到时候他在新闻app上说:“天气预报员吃干饭,从没有准过。”然后被推上了热评,底下一堆叫好。这种情况怎么辟谣呢?你在“洪流”之中除了保持沉默还能怎么砥砺前行?
以前,我在北京市科协的科普网站蝌蚪五线谱工作,当时我们那里有参与北京市的一个辟谣联盟,每个月都会与首都的媒体一起推出一个科学流言榜。在整理流言的过程中,会发现流言是五花八门的,而且经常是每个月都会重复——很多流言贴就好像是月经贴。这个事情本来没那么严重,但老百姓一听射就容易炸毛,很多时候一旦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科普工作很难平稳推进。
我娘转了一个“不能喝易拉罐,罐口有致命细菌”的谣言给亲戚圈所有人,也转给我,我把当事医院的辟谣新闻发给她,她只回了一个“哦”,没有转给亲戚圈。为什么我娘宁愿转谣言而不转辟谣呢?因为转那个谣言相当于对亲戚们说“我关心你们”,而转我的辟谣新闻相当于说“你们都傻”所以科普也要抓住心理。中国人普遍宁可信其有。辟谣只守不攻,自然吃亏。
谣言或者其它反科学的东西,具有巨大的生理诱惑因素。 本质上,这类东西,尤其是有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它们针对人生理情绪上的弱。陷阱是什么?就是前面放块肉,下面有个坑。当你看不见坑时,你得和想吃肉的本能对抗,才能避过陷阱。这对多数人来说要求都是过高了。多数人的理性大脑对抗不了哺乳脑。
因为谣言具有鸡汤性很多人愿意相信。很多谣言也是一门玄学,养生,星座,化妆品都具有一定的玄学,但是这些东西哪怕起到20%的作用,人们就相信这是真的,人是一种善于找理由的生物。科学辟谣最主要的一点:内容大多枯燥很多人不愿意听,且门槛高有人愿意听也不一定都能听懂。
根本原因:谣言都满足了部分用户的心里期望,中老年人需要谣言帮他们争取话语权,谣言渐渐变成了中老年人约束子女的一种方式。理性的说服另一个人是很难的,每个人都会“筛选”出符合自己观点的消息去传播。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消息是不是对我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