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由于过去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而片面地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风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了,此时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结果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空白。
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
造成西方节日“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
现在的年青人喜欢过“洋节”,乃西风渐进所致。我们应该看到,既使过“洋节”的人再多,也不可能冲淡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更不可能让中国传统节日消逝。因而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其实在中国所谓的洋节日只是在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在那一天去超看到许多的节日打折活动。一旦洋节日顺应了市场,必定就会有人去热衷于追求这种趋势。慢慢的就演变为消费者必过的洋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