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一定有结果,但未必有好结果。”这是我初入职场时师父看我焦头烂额灰头土脸地加班时常对我说的话。努力要放在刀刃上,工作需要“狡猾”不能只用成果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过程也很重要。这个世界依然是用结果来衡量人的。如果把关注点放在过程上,很容易用持续的努力来衡量人的价值,最终很努力了,还做不出任何成果。所以我们依然是要以成果为主线,并不忽视过程中的乐趣就可以了。如果用数字来说话,就是8:2吧。Input努力很重要,但成果更重要。要让output大于input。不以努力为上,因为人人都努力;要摒弃努力是美德,以努力为衡量标准。努力不能说没有价值,但成果带来的价值明显更高。
正式工作后,我发现职场上的一切远比想象中的困难和复杂。过去的意气风发和自信满满,荡然无存。我明白,离开校园进入职场,一切都要重新归零,我必须抱着谦虚、认真、努力的态度,适应新环境,掌握新业务。但职场上的一切,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你或许不自觉地用了学生时代里熟识的方式去融入大环境,但却是行不通的;你像过去复习备考那样认真努力去掌握业务,却永远看不清核心本质和全局脉络;还有人际关系,不是说一定会有勾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同事之间相处的大前提当然是要真诚待人,但也一定要分清利害,守住自己的领域。说到底,成败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结合。
最近才去将要入职的公司实习,感觉话还是不能乱说,我觉得最近我做了三件情商比较低的事,引以为戒,其实我说完就意识到了,所以说话做事尽量少说多做,说话要经过大脑,虽然自己想做一个简简单单编程的程序员,但是说有些东西一定要过脑子啊,切不可想什么说什么,感觉真的跟在学校里相处不一样了.
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他们给你羊群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生于底层,身边人都不想你成为异类,于是言传身教也好,循循善诱也罢,让你被大流挟裹,沦为新生代底层—— 做跟他们一样的弱者。在打工期间,每打一天工就要有打一天工的意义。
职场也可以被称为学校,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每天都会有一些新鲜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挑战、去学习,做不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战胜一个难点你就是好样的。
要不断的脱离舒适区才能一直活在舒适区。要做一等人,就要脱离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给的舒适区。 要有本事,就要多学,多干;能干会赚。还要没脾气,才能脱离同事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