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个朋友耳朵非常不舒服,跑去校医,被告知两周内所有医生都被预约完了,他们可以安排一个护士来给她简单看看,但护士不能开处方药。她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等到一个护士,那个护士认真地看着她说:“是哦,你的耳朵看起来确实很难受,你得去医院!”两个多小时白等了啊!因为是校外的医院,还需要支付20刀的挂号费。医生就诊了以后,给了一张单子,还要去其他的药店取药,因为医院没有药。最后取药的时候,药店收同学60刀,同学问:“难道这个药不能走保险吗?”药店的人拿着那瓶和眼药水差不多大小的滴耳液说:“这瓶东西本来350刀,保险已经报销了大部分了。”
我在澳洲留学三年多,在最开始时候就算过一笔账,假设一年要35W的留学费用,而一年365天,也就相当于每天你都会花去1000块钱。即使你每天都学习,或是什么都不做,每天也会花去1000块钱。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留学的日子很轻松很惬意,你要知道父母每天都在为你支出1000块钱,而1000块钱非常难赚,即使你在国外每天打工,也不过500块一天。
留学的环境和在国内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刚去读书的时候一般来说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但是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只是换了一个城市而已,毕竟还算是在国内。但是在国外的时候就是所有环境,文化都换了一个遍,如果适应能力稍微差一点的话,短期内可能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找到一些合适的人进行沟通,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业上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不一定是成本,但我中英双语水平在留学后呈现了断崖式的退化。到了国外才发现,其实国内背过的很多生僻词或者雅思高级词汇,老外根本不用。而且外国人说话是不在乎语法的,他们都倾向于用最简洁最日常的词汇把话说明白。久而久之,我的专项词汇量,比如专业词汇以及一些日用品的名称或者点菜的词汇量开始涨了,但是总词汇量其实是暴跌的。
留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实际是最难的选择。特别穷的家庭干脆没有这个选项,特别富的家庭根本也不在乎这点钱。而对于像我一样的勉强中产家庭,则是一个“家里的这点积蓄是用来给你当嫁妆还是留学”的选择。要说没预料到的成本,可能是看不见的沉没成本吧,独自面对孤独和解决问题,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年花掉一台全新宝马m4的钱,我很内疚。然而北方下雪后撒盐太多,我的车锈蚀厉害,每次维修都要花很多钱。美国人工费又特别贵。为了省钱专门只去一个超市买东西,就为了他们的point可以换加油的油卡,或者是专门在周六的时候去买他们的特价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