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咨询的考生我们都会安排招生志愿者一对一交流,状元相对来说更重要,自然要安排一些相当优秀的、能为人楷模的、有招生经验的志愿者。这位法硕学长顺理成章地被安排去接待状元。三个小时的交流之后,当时我也在场,状元最后竟然泪如雨下,这不是胆怯的害怕的泪水,而是感动的泪水。我有遇到过胆子小的考生被志愿者们积极热情的态度吓得不敢说话的,但是被感动哭的考生还是第一次见。作为工科生不太能理解这种情怀和感动,不过法硕学长言之以情动之以理,把自己在清华六七年的经历事无巨细地给状元介绍开来,从当初选择清华的初衷到后来在清华得到的锻炼,从清华的大师牛人到身边普普通通的同学,从百年震撼的校史到清华校训,法硕学长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向状元全方位地展示了清华的精神和气魄。最终状元师妹对清华肃然起敬,毅然决然选择清华。
学生的电话以及家长的电话,以及班主任老师的电话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拨通,至于清华北大谁先就看手速和造化。至于他们会说什么,我不知道,但用脑子想都清楚,无非是开出各种优厚的条件,专业随便选,一年多少奖学金,然后说对面不会怎么怎么样,各种吹,双方互相“诋毁”的场景很常见,不是攻击意义的,而是用“文明”的语言劝说你不要去对面。不要以为清华北大就多么多么高冷,该有的手段都有,然后学生到学校那几天,清北招生办老师会分别到那些比较著名的高中所在城市,专门在酒店办一间套房,接待全省前几十的学生咨询招生以及志愿填报问题。
首先,抢状元绝对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我们试想一种极端的情况,全国30多个省区,文理一共60多个状元,如果有60个选了清华,持续三年,社会舆论会发生什么变化?明显会有一种论调出现:清华比北大要强一些。当然,反过来也是成立的。从生源质量和培养前途来看,绝大多数高校老师都认同,同一个省区,状元和前50名的学生相比,并不见得就有多么大的差别。但是,广大人民群众不这么想。如果清华不抢状元,北大每个状元发十万块钱就能录到大把状元,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上述的舆论评价。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两校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是一种博弈困境,没有人敢单方面停下来。
总感觉清北招办的人太霸道了,就算抢状元,也不会太尊重状元自己或者其父母的意见,强行安利光华或者那个新雅书院。吹起来都是天花乱坠,能把清华的文科吹得和北大一样好,北大的工科能吹成全国第二。清北招办说来,还是太过世俗。能进清北,之后的路怎么走都说不定。没有说状元成材率一定比其他人高吧。虽然说招办任务在身,但真的不符合清北超然的身份。我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对清北失望的吧。
大家看大学为何抢优质生源要首先从根本看起,据本人了解,大学的全国排名与世界排名跟学校能拿多少办学经费有很大关联,(详细可以问度娘)。而优质的生源其高考成绩与大学评分有关。另外优质的学生比普通在学校能有更好学习成绩这是显而易见的,(详细请看《异类-马太效应》),对于大学以后的办学成绩有了一定保障。
没影响,这个水准的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控制力足够高了。比您们这些瞎操心的高多了。别人吵吵两句不会影响自我判断。唯一的问题是,这个层次的学生往往比较有理想,这样可能破坏了他们的想象。不过其实关系也不大,反正迟早要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