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节,我在成都,那时已经很冷了。我喜欢吃乳酪蛋糕,但一直舍不得买面包新语的大号,要几大十。趁着过节,打着迎接新年的旗号去家附近的伊藤买了一个给自己。出商场走在回家的路上时,看见一个盲人爸爸在寒风里拉着二胡,儿子坐在小板凳上发呆。没多想就过去,把蛋糕放在弟弟的手里,说,晚上记得回去和爸爸一起吃,新年快乐。然后快步走掉了。虽然现在还是不知道面包新语的那个蛋糕是什么味道,但那个他们的那个新年应该有些新年的味道。
今年夏天,去KFC买宵夜,还没出门就听到一阵吹笙的调子飘进店里,循着声音望出去,一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人手里捧着个已经残破不堪的笙在专心吹着,那天记得是小雨,路上行人不多,稀稀落落,老人坐在落地窗外的屋檐下,丝毫不受影响。我在店里排队的时候等了大约有十分钟,这十分钟是我那一天度过最美妙的十分钟,当快轮到我点餐的时候,我扭头跑出门,把身上所有准备买夜宵的钱掏出,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的碗里,大步走了。
村里有一个老爷爷孤苦伶仃,靠捡垃圾为生。我帮他捡了四年瓶子,从放学到回家的路上,只要发现有瓶子都会默默压扁装进准备好的塑料袋,然后路过他家时悄悄放在他的门前,来回四趟,每天放四袋。有时和他交谈他会说起这件事,说很感激这个人,我听了很开心,但从来没告诉他是我放的。为什么只帮忙了四年,因为我二年级会帮他捡瓶子,等我到初一周末回家时他已经因病去世了,那天我还提着两袋塑料瓶。
初中住校,每次回家上学背大书包,公交上也从来不坐。以前路上乞讨的,不管钱多钱少每次会给。印象最深的,有次我妈接我回家,路过立交桥,上坡处,一农民伯伯吃力拉着装满蜂窝煤的板车。我让我妈先回去,等我妈看不到了,帮他推了上去。上来后他回头笑了笑说,你是好人,把你手弄脏了。当时不觉得什么,可我现在都记得。
以前家门口马路有个坡,经常遇到一个六七十的老人拉着一车废品艰难上坡,每次我看到都会去帮忙推上去,后来去外地读高中就没怎么见过了。有次放假回家,看到老人正要上坡,腰弯得更低,步履更蹒跚了,正准备过去帮忙,一旁玩闹的六七岁的小表弟和小伙伴嘻嘻哈哈地跑过去一起推起来,有了接班人的感觉哈哈。
在泉州中心车站,遇到一个只会讲闽南话的惠安女老人家,她手机没电了,借她手机打个电话,顺便在她讲不清是哪的情况,帮她和要来接的家人讲清楚位置。当时好几个身边等车的人都不愿意借电话,毕竟现在这是个讹人的社会。让大家心有余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