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定律。"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武士道一词虽然是在日本江户时代才出现的,但说起武士道的渊源,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教、日本的神道教和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佛教的。日本人在“大化改新”之后或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逐渐融合这三教的精髓,经过一千多年的实践,终于在江户时代形成了完整的武士道体系,完善了武士道精神。那么,日本的武士道究竟是怎样的呢?武士随时要为它们的主人去赴汤蹈火,为了维护武士的尊严与荣誉,武士们在必须赴死时,要选择令人觉得既野蛮又残忍的剖腹自杀方式来结束生命。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的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
可以参考一下《士道论》,提倡武士要“忠孝”、“仁义”、“克己奉公”、“重名誉”、“报恩”、“俭朴”等,而这些却恰恰来源于中国的儒学,尤其是当时对日本影响极深的朱子学思想。而后,被称为日本“国民道德的权威,武士道精神之真谛”的制造者山鹿素行也为江户武士制定了一系列的礼法。诸如:“慎视听”、“慎言语”、“节饮食之用”、“明衣服之制”等等,这些同样都是以儒教、神道、佛教为基,更深层次的阐释归纳了武士道精神的细节。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武士道精神等于不怕死,事实上不畏死亡只是武士道的一小部分。而且在不同时代武士道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说战国时代武士道更多的代表了每个武士个体所坚持的道和大义,而在德川幕府的和平年代武士道则更多的表现为对武士阶层的要求,其中以忠诚最为重要,到了近代基本可以简化为忠诚,责任,荣誉和勇敢四项。我认为,西方学界所界定的武士道更符合日本的武士道,因为西方的骑士与日本的武士同属一个社会阶层。
武士道是明治时代的新渡户稻造创造出来的。是为了对抗西洋主义而树立的“日本式”的文化标杆。当然忠君爱国的思想是很早就有了。特别是江户时代之后,德川幕府统治稳定了,自然不喜欢武士们还按照战国时代的实用主义来行事,所以就把朱子学树立为官学,宣扬些君臣父子的道理。其实真有多少人按照这套理论行事呢,是值得怀疑的。毕竟真正按照这套规矩做事的人都是道德模范,而模范是很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