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制度对不结婚的人非常不利,是只出不进的亏本生意。其次,这个礼金制度几乎完全依靠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则。是否参加婚礼,需要给多少份子钱,完全取决于与婚礼人的关系。而份子钱的多少同时也是关系好坏的印证。你既然已经参加了婚礼,其实就已经证实了与新人关系紧密,份子钱给的少不仅是面子上不好过,本身也与出席婚礼的身份不相符。于是很多人便只好咬牙大出血。
礼金制度从古至今,从中到西从未断绝,因为人们知道,无论是怎样的说法,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是与利益相关的。没有经济利益的关系或许存在,却也以其他的利益形式相关。若无千里送鹅毛的雅意,便只能含笑递上一份厚礼。如果实在难以核算,不如用圈子账本将礼金记录清楚 ,送多少礼金便收多少礼金,公平合理,至少不是一个坏办法。
现代社会的关系,很多基于社交网络和朋友圈,关系更难判断。认为对方是朋友,可能只是基于在社交网络上相互点赞、关注、聊天得出的结论。所以有些你认为没交集的人发来邀请,也许是因为他在社交网络上关注了你,你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眼中。这样的关系是深是浅,如何定义,在需要用礼金衡量时,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智慧。
在广东地区真的很少存在这个随份子钱的说法 ,主要也是一种传统的习惯,人到场就是最好的祝福,至于红包给多少都是其次的,而且女方家长收下的那些份子钱一般都会在新娘三朝回门时如数交给女儿,至于女儿收不收就因人而异了,但一般都不会收下的,父母养育之恩难以报答,这钱又能算什么呢?
如果我们先刨除人情世故,份子钱制度可以说是一项不错的互助制度。当有一家结婚时,各项准备工作和场地等费用会瞬间增多很多,这时所有的亲朋好友就将钱交给新人来填补亏空。等到自己结婚时,也有其他人来帮助。可以说是寄存在别人家的婚礼准备金。
很多人发现,自己很不熟悉的人突然发来问候,多半就是结婚要份子钱。也有的人礼貌回绝时收到对方的支付宝账号,让人哭笑不得。很多时候我们就当是段子看过笑笑。其实能发生如此啼笑皆非的事儿,正是反映了我们社会关系的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