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送炭。画卷的首段描绘了汴京郊野的风光,稀疏的林间,溪水淙淙,路间一老一少赶着五头毛驴,驴身上背着木炭,也许是生活之用,也许为了到城里售卖。这支小小的驴队,少年牵头,老者殿后,吆喝毛驴前行,很快就要过桥了,离汴京城的繁华又近了一些。很有生活气息,画面感很强。
很有意思的就是踏春归来啊。看上去这是支颇有声势的队伍,前有卫士开道,后有马夫殿后。夫人坐在轿中,轿顶插满花草,官人坐于马上,中间是担着东西的轿夫。轿子后面的第一个仆人,身上担着打猎收获的两只野鸡,清明时节打猎,这在当时是违反禁令的。
变法遗迹,从高空俯视一块块田畦的形状如同“非”字、“井”字,菜苗刚刚出土,这是王安石变法所留下的遗迹,老百姓还在享受农田改造的便利。田中抗旱的辘轳井,可以提水倒入蓄水池备用,需要时打开木板小闸门,导入沟渠、流进菜畦,实施春灌。
建于高处的亭子叫望火楼,是观察火情的楼阁。北宋开封城中每一坊都有望火亭,亭上需有人值班瞭望,亭下还有屯兵驻扎,一旦发现火情,可马上组织灭火。然而在画卷中,这唯有的一处望火楼已失去该有的功能,厅内是歇脚的长凳,亭下开满了酒馆。
路上一匹马受了惊飞也似的往前冲,三个马夫急急地在后边追。路边一个老翁慌忙躲闪,另一个则急忙招呼路边玩耍的孩子回家。这是张择端在画中描写的第一个险象伏笔,马的前半身在流传过程中因残破而缺失,惊恐之状也就此成为千古之谜。
一辆大客船正要过桥,河道狭窄,河水湍急,船上人多吃水很深,眼看客船桅杆就要撞向虹桥。船工们纷纷加开火力抢救,船头两位小心翼翼地调整船头方向,桥上还有热心人不顾个人安危,跨到虹桥栏杆外,探身帮忙、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