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完全就是一种习惯,和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还有家教有关。就像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证了父母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经历,就是比较节约的,但是节约不等于吝啬。只是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并不能令我愉悦,比如说吸烟,我不喜欢闻,呛人。酒我也不爱喝。我就爱看小说,看电影,没事在网上抬抬杠。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500元吧,包括手机费和水果,但是我媳妇的生活费大概20000元,包括化妆品,燕窝,衣服,首饰,营养品。有时一出门我媳妇穿着靓丽的时装,带着漂亮的首饰,而我上身穿着高中时买的衬衫,下身大裤衩子,脚上一双老北京布鞋,两个人说说笑笑的,日子过得也挺开心的。家里买车,我自己买了一辆7万的二手车代步,给我爸买了一辆50万的中档车。我家里也不是没钱,有两座工厂,一个门市,若干房产,就是不爱花钱。总不能怕别人说闲话,自己花钱买点罪受吧?
一是节俭成习惯了。二是钱还是不多。每个人从小深处的家庭环境不一样,会养成不同的消费习惯。家里富足的,小时候想要什么爸爸妈妈都会给买,对钱就没有概念,会觉得赚钱很容易。长此以往花钱就会大手大脚。而清贫家庭的人,看着父母每天为学费、生计发愁,看着家里一分钱掰成两份花,心里会觉得钱很难挣,即使后来挣到一点钱也会节俭着花,因为穷怕了。人都是一样的,都想吃好的穿好的,愿意享受,不想吃苦。身为普通人,找份普通的工作,一个月四五千、七八千的拿着,看着也不少,但花钱的地方太多了,结婚彩礼,买房买车,怀孕检查,医院生子,孩子奶粉等必需品,上幼儿园后又是各种费用,越想越心惊的。二胎政策放开后,多少人发出感慨:生的起养不起,不能提供好的生活环境,谁愿意让自己的骨肉来受罪。
舍不得花钱也要看对象,有些是节约,有些是吝啬。如果是父辈或者爷爷奶奶们,他们肯定是节约型的。其实这个能够理解,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能够吃饱喝足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赚了一点钱肯定舍不得花,因为长期的勤俭节约让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我爷爷就是特别节约,他那时候一顿饭夹一点点菜就可以了,然后饭全部吃完;外出上班舍不得花一块钱坐车,宁愿走半天的路,路上饿了就吃点干粮也舍不得买东西吃。估计很多老一辈的人都是这样的。所以对于老一辈,我只想说,你们辛苦了,现在应该好好享受了。
有些人可能是有钱,但是不光自己舍不得花钱,也不舍得给他人花钱,这种人也不好怎么说。可能也是跟自己的性格有关系吧,不善于交际,比较宅,除了平时必要的生活开支外,几乎不怎么愿意掏钱消费,对自己好都不舍得,又怎么舍得花在别人身上。这种人有点像守财奴,只进不出,总是想守护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却不会去思考怎么花出去然后得到更多的东西,平时买个衣服鞋子在网上都会要个折扣券才会思考再三最后还很不情愿的样子。
舍不得花钱其实还是少数,因为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自己的吃喝玩乐都不会舍不得。如果自己明白了赚钱不容易,那么可能会变得相对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开销,这样自己可支配的钱才会有剩余,不至于做月光族。但是也存在一种人,他们很有钱但是却真心舍不得花钱,总感觉他们就是不断赚钱从不消费,而且很少外出吃喝玩乐。估计是把钱留给下一代,哈哈
节约型。每个月要打钱回家给自己的父母,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照顾,可能很多人无法体会,光是在大城市生存就已经花光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所有只好对自己节约点,衣服什么的都是在打折的时候才买,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家人,尽可能的让他们过得好一点,自己过得怎么样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挣钱不容易,消费起来却是很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