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医生,我也觉得有些东西太贵了,就说我们买的放疗机,一个照射野250,一个病人,一个肿瘤大概5~7个,也就是一次1250~1550,平均每个病人做30次,30次下来也就三万多到五万左右,贵吗?当然觉得贵,还觉得贵的要死。可是一台放疗机器2000万,就算每个病人都花5万治疗,也要做400个才能回本,还不包括维修费用,一个人做治疗前后要用半小时左右,一天8小时工作也就做16个人,每天满负荷16个人要做满一个半月才换下一批(周末没有),400个人要做3年。单单一台机器,从买过来到盈利,期间无损坏,回本盈利要三年时间,不要说保修,那些个厂商鸡贼鸡贼的,最容易损坏的部件都不在保修范围,都要用钱换,我们科的机子买了没多久已经坏了两次了,而且,谁能保证三年后他不会被更先进的放疗机抢生意呢。
几十年前,没有CT,胃镜,PET-CT这些先进的医疗技术的时候,医疗成本是很低啊,看病就是用个听诊器,最多也就拍个胸片,抽个血常规,但是误诊率也高啊,误诊死的人多了去了,那时也基本没有人向医院索赔的,那时也没有什么好药,很多病治不好,很多现在能治好的病放以前都是等死的病,很多病大家都是回家养病该吃吃该喝喝各安天命,没有什么检查做也没什么好药吃,当然不用花什么钱。现在科技发展了,有了这么多新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医疗技术发展了,误诊率下降了,疾病治愈率上升了,很多以前等死的病都可以治好了,但随之带来的是背后高昂的科技成本啊,因此全世界的现代医疗都是成本很高,价格很贵的。
国内许多人对于脑力劳动的报酬估价太低,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医疗中,比如说生活中学计算机的人经常会遇到“帮我修个电脑”吧,学外语的人经常遇到“帮我翻译两页纸”吧……许多人没有形成一种脑力劳动是一种巨大付出,需要相应回报的概念。相应的,人们的回报观往往停留在“器具”上,比如说,一般不会有人到别人家说:“你家这个板凳送我吧。”但是,他不知道,修个电脑、翻译几页纸在市场上的价值很可能远高于那个板凳的。这种情况具体在医疗中,就是大家忽略了医护人员的智力付出值多少钱。在涉及看病问题时候,会认为“就用那点仪器、试剂、药物该值多少钱”、“就问诊几分钟值多少钱”更多时候,没有人在乎这简单的检验、治疗背后的知识积累到底有多少,也不会把这些劳动价值计算到应有花费中去。
看病贵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问题关键是医疗保障是否到位,有没有医保为你的治疗费掏钱。这方面国家当然也是有一定的责任,就是医保制度现在不够完善的问题,以及医疗体制的问题,有朋友拿穷人看不起病来举例说看病贵,实话来说,穷人在哪个国家他都看不起病,现代医疗成本之高,根本不是穷人能支付得起的,穷人要想看得起病,本质就是谁帮他掏钱的问题,愿意为穷人掏钱看病吗?如果是真心关心穷人,那就掏出钱来,而不是打着穷人看不起病的幌子为自己谋私利,想占免费医疗的便宜。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免费医疗的国家,都是通过高税收来把你们这笔看病的钱先收上来,然后相当于给你买保险。可能光医疗就最少要收你年收入10%来让你加入到这个全民医保之中,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均贫富,穷人少出钱,富人多出钱,有利于社会公平,但这种全民免费医疗,往往代表着低效率,是的,在英国,香港,想看个病是很难的,需要预约好几天才能见到自己的家庭医生。
我觉得国家未来的动作,有可能是两条腿走路,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收费低,医生待遇一般,技术一般,是人才的培养基地,里面的医生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因为经济因素跳槽到民营医院,民营医院盈利性质,收费高,医生待遇好,水平好,至于社保农保什么的,应该对于公立医院有偏斜性政策,所以产生了国内居民普遍觉得看病贵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