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互相攀比的心理集中反映在对别人收入的好奇心上。员工之间不许互问薪金已成为规矩,“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这样直接的问话也已显得生硬和唐突。于是一些富于语言技巧的人把好奇心隐藏在关切下面。“你那儿待遇还行吧?”“对薪酬方面满意吗?“之类。
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多不用疑问句,Hello两声就完事了。中国人经常问:“忙什么呢?”也许是随口一问,但也同样让人难于回答。“还没吃”或“没忙什么”全是废话,认真报告就显得傻。究其根源,中国是一个注重人际交往的国家,知根知底是好朋友的标志。
”你是哪里人“这句话其实很烦人,中国人的籍贯复杂,很多人从小长大的地方和籍贯毫不沾边;一些地方的人难免名声不佳,甚至于作为当地人的本人都不以为然,也不以出身为荣,自然不愿时时提起。有些人的回答是这样的:“你看我像哪里人?”然后笑一笑。
”这是我同学“这句话已经不是简单的介绍同学了,比如一个男 人与年龄相仿的女人(肯定不是妻子)在酒吧约会,被熟人撞见时,非常简单地介绍“这是我同学”,对方肯定不信,于是瞎猜一番,好奇心快烧着了。现代的同学跟古代的表兄妹一样听着暧昧。
某君不在的时候,有同事替他接听了电话,他回来就问:“男的还是女的?”同事们就在一边起哄,说你不从实招出近来有啥“艳遇”就不告诉你对方留下的回电号码。在最看重隐私的现代,办公室却成了一个最没有隐私的地方。
那事儿“哪事儿呀?”“不就是那事儿吗!”中国的语言有一种含蓄之美,说起来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指代词,可一用到特定的语境中,便有一些特别的意思,之所以不直接说出“那事”到底是哪事,通常是因为不便宣之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