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就跟我说过,你看,你哥以前就说我这事不对那事不行,现在他不说我这些了,就你,还说我,不会顺着我说。我说,爸,我顺着您可以,您年龄大了,在外说话,有时要考虑分寸,您觉得没啥意思,别人就不这样认为,我不管别人说不说您,我知道我就跟您说一下,您爱听不爱听,我都要说,别人我还不说呢,我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说心里话,我爸尽管嘴上不承认自己说的不对,有啥话还是愿意跟我说的,尽管父亲去世几年了,一说到这些我还是很伤感,忍不住思念之情。
有些老人本身病痛折磨的,脾气会改变,有的甚至看谁也不顺眼,挑东挑西的。其次是谁照顾的多,毕竟有不合老人心意的地方,并且天长日久,老人反而觉得照顾他的不好。另外从人交往来看,越对一个人好,他反而意识不到你的好,因为他觉得得到你的照顾是理所应当的,想当然的,这就像他身体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了。远方子女他本来对他们没有期望,突然打来电话就像突然得到了一个惊喜,所以老人反而感到他们好。
远在外面的子女,老人总是惦记,就算他日子过得很好,也想着他们,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就心满意足,回到家里,老人说啥是啥,处处顺着做,顺着说,甚至还告诉身边的姐弟兄妹咋做,老人看在眼里,当然就很好,如果他们也是天天在身边,不知还会是这样老好人不。做为儿女,我是这么想的,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有时计较这些真的好累,家长里短的事还是糊涂一些活的更自在,傻些心里宽。
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感情来说应该都是一样多的。一样的十月怀胎,一样的养育方式。而父母对子女不同的态度往往都是处于不同的相处环境当中。首先,在身边的儿女每天朝夕相处,一个人的真性情不容易隐藏,父母该有的小脾气、坏情绪该发作还是要发作。而且,既然朝夕相处,关系稳定,父母也不担心每天都在身边的儿女会离开。所以无所顾忌。
首先你说的这个吃香我觉得理解是有错误的,并不是远处的儿女吃香,打个比方,你天天和同事相处,突然之间人家出差了,几天后回来,你会不会拥抱一下,或者热情的问候一下,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远处的儿女一年可能见不了几回,所以见到了未免问长问短,显的比较热情,时间久回不了家的儿女慢慢的就像变成了亲戚,所以并不是远处的儿女吃香。
真的是这样。我的母亲去世快三年了。得病到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伺候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做饭,喂饭,换洗衣服,端屎端尿,伺候活动,只有自己心里清楚。现在又在伺候老爸。我已经两年没有买新衣服了,因为单位倒闭,每年都要交养老和医疗保险。就这样,老人家还说要请保姆,哥哥一家回来,高兴的很,给钱很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