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0初出生的人,独生子女。我相信一句俗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嘴秒秒(意思就是都叫不出名字)。”还有,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用以区分亲疏。我认为这都很有道理。有些亲戚,我们还愿意走,是因为还是“亲”,至少“表”得不远;有些亲戚,客观上说关系比较远,情感比较疏离,就不愿意走,每年行个形式而已。但是,老一辈的人非常强调走亲戚,认为“亲戚不走动,太没有人情味”,还认为“不经常走动就没感情了”。我是反对这种观点的,相反,正是因为没感情了才不愿意经常走动。“春节放假也就七天,走太多没什么感情的亲戚,假期就过去了;而在这宝贵的七天里,本来是可以好好地陪陪自己最亲的人的。非常希望能够简化走亲戚:每个三人小家庭只走直系血亲的亲戚;较近的旁系血亲、姻亲每隔几年适度走一走;太远的就算了吧,不过什么时候想让我帮忙其实我还是愿意帮些力所能及的忙的。这样,省下时间,就可以好好地陪陪父母,给每个家庭自己的空间——我觉得这才是春节的意义。
表哥表姐常聊的,无非国家大事带孩子、职场讲究工资高啥的。而我一个学生妹,每天最大的烦恼就是快开学了作业还没写完剧还没追完,而且这二者相互矛盾,让我深陷焦虑的泥潭。是走亲戚拯救了我!是走亲戚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同学们,你们在一个几百人的大社团里的时候,有没有开过那种无效会议?就是会议内容与自己毫无关系,或者会议发起人自己思路不清半天崩不出一个屁的那种?每当这时,你打开自己的书包,轻轻抽出一本亟待完成的作业,有没有觉得精神格外好,注意力格外集中,效率格外高呢?我就是这般女子。走亲戚时写作业,让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技艺得到了提升。但除此之外,我没有一点跟同学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我不能跟亲戚聊学校,因为对方根本不清楚今年的高考政策;我不能聊我的娱乐爱好,因为对方会觉得我不务正业,并用长辈的口吻告诫我好好学习(呵呵学你麻痹);我甚至不能聊自己的理想,因为对方会用世故的眼光打量,并且再次开始忠言逆耳的谆谆教诲。
只想安安静静地吃一顿饭却被迫听桌上的人讨论我完全不认识的人的八卦。今天和同学出去玩晚上被叫过去吃饭,加上头天晚上看小说看到凌晨三点,去吃饭的时候是挺累的。挺累也就算了,自己还摆了张生无可恋的臭脸,我自己都能感觉的到但是我一点也不想改过来。听他们说,现在啊年轻人都是喜欢玩手机,都不喜欢和父母交谈。打下一局游戏,心想手机比你们好玩多了。吃饭了被催着敬这个人的酒那个人的酒。叛逆精神瞬间上来了,不敬不敬就不敬。他们有再说辈分的事了,怎么百讲不厌啊?无聊无聊,这个菜好咸。
因为跟爷爷奶奶住,过年主要是亲戚来我们这串门。主要就是姑姑们。怎么说呢,小时候可能觉得好玩,因为有好吃的还热闹~但越长大越不想怎么跟他们说话了。他们在社会上打拼这么多年了,几乎满满负能量啊,抱怨工作没完没了。可是谁的工作容易呢,谁的钱也都不好挣啊。尤其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那一个个的建议都不知道有多奇葩。说的年轻气盛一些,我现在还是有资本的,我有想法也有追求,你们那一套就别拿出来好吗。摆出一副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都多的样子我真受不了,价值观不同这没办法妥协。
我觉得90后和上一辈的隔阂真不是一般大。本着有礼貌,尽孝道的原则初一到初五天天到处跑亲戚,有城里的也有乡下的。每次吃饭一大桌的认识没几个,嘴也不甜,不会那些场面话,恰好我爷爷又是极其要面子的人,非得我去一杯杯敬别人。碰到人就说我考研究生啦,思想真的是很守旧,以为我以后一定能飞黄腾达当老板了。有苦说不出。
97年生人觉得很受不了。父母都是离开家乡打拼,感觉父母情感寄托的家乡并不是自己的家乡。相应地家乡的亲人也没有故人的感觉。和祖父一支的亲戚很亲很亲,不过与伯祖父一支就有点……可能和血缘亲疏有点关系,没有对长辈不敬的意思,就是觉得这种被血缘好死不死地纠结在一起的陌生人,相处起来其实颇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