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的“佛系”青年,几乎都是消极的,大多是鸡汤喝多了,总想表现出一种“清静无为”来。首先,“赤子心”我们不一定有,但“少年心”一定不能少掉,所谓“青年”,就是天然的“少年心”尚未磨灭。青年就要有个青年的样子,又不是个出家人,何必搞到暮气沉沉?说“岁月磨平了棱角,骨子里透着沧桑”,那棱角一定要交给岁月去打磨,没有那份经历都是假的,有了那份经历,自然会华光内敛,而激情是永不磨灭的,只是它受控了。所以,少喝两口鸡汤,多参与实践,畅的欲言、勇于负责,把手头上每件事都尽力做好,拿好自己应得的报酬,享受自己亲手创造的生活,我们做个“人系”青年不好吗。“清静”了,更要“有为”的。
我想说明的是佛系青年不是消极的活法,她们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不是过于积极主动,也不是被动消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活法。这种活法其实也是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伴随我国国家改革开放进入中期,改革的速度在放缓,市场不会像过去一样呈现财富井喷效应,很少会出现一夜暴富的现象,所以佛系青年开始进入按部就班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这种生活状态下逐步接受现实生活一种心情调剂与安排。这可以说是他们学会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妥协艺术,所以说,佛系青年的流行折射的我们国家背后的经济状态与阶层文化。
应该说,年轻人天性是热烈的、向上的,对生活充满热忱、对世界充满好奇。不过, “佛系”一词能让很多人觉得深有同感,也让人感受到一些共同的状态。业绩只能“更快更好”,成绩总要“再创新高”,房价高、物价贵、好工作也难找,经常要使出浑身解数,往往要委曲求全,神经总是紧绷。有拼搏、有奋斗,有成功的热望、有向前的激情,不过,也难免会有缓下来、松下来的念头——毕竟弦不能绷得太紧,容易断。所以,即便不是生活的常态,“佛系”一说,也承载了一种对于生活中快与慢、进与退的思考,乃至追求。
怎么能说“佛系"青年消极呢?相反他们比谁都积极,若他们称第二,绝对没有人敢称第一。因为他们聪明,积极肯干,烧香念经拜佛。己经把下一辈子的幸福路都修好了,福气福报准备了无量无边,总之好得不能再好;还有一些人更积极,把自己出生的莲花都种在了阿弥陀佛的脚边,现在就等西天学经去了。所以说他们不消极。
佛系青年最大的特点是随缘随性,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态度。她们不是不积极,而是积极努力后的一种释然;她们很少抱怨生活,而是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她们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又不愤世嫉俗,而是恬淡的活着,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她们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所以对欲望较为淡然。
可以说佛系青年的出现是现代青年对当代较为固化阶层一种妥协,她们大多是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所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她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特定的符号,比如喜欢的颜色比较淡然,米白,灰色等。喜欢文艺的气息,喜欢去西藏,丽江等城市朝拜与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