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道理。首先,我们说的“可怜之人”都是些什么人?穷者?弱者?不遇者?孤独寂寞者?或者是又穷又有性格者?弱者又不服输不底头者?有自己的追求但身无分文,人人辟而远之者?还是指穷者、弱者缺点太多?不懂感恩?…总之说这话人的心理是:“我的可怜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合我可怜你的要求”,“要听话”不是吗?“要塑造、改变他们”不是吗?还是不想邦助人家还要找一个人家“可恨”的理由?……爱,应该是无私奉献!爱,应该不图回报!爱,还要尊重对方的尊严与人格!“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错误正是对人家的尊严的鄙视、人格的不尊重,这样的“可怜”人家不会接受!
我认为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大凡会让人觉得可怜之人,要么贫穷、要么弱智、要么怒其不争、要么是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会觉得其可怜?是因为他们都是弱者,弱得让人心生怜悯之心,如果不帮一把会让人于心不忍,因为扶贫济困是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又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可恨呢?因为可怜之人中,有许多人只要通过自已的努力、醒悟、打拼是完全可以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或自强自力的,比如大街小巷那些好手好脚却弄得浑身污秽的乞丐。又比如农村那些好吃懒做却要人帮护的贫困户。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要生存就要奋斗,要奋斗就会有付出,但种瓜得瓜,点豆得豆。只要耕耘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于多数人并非没有教益,遇事多想自己的责任,多责己,心平气和,增长见识,提升境界,以至于靠近大道,有助于往后。所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们要为善去恶,多关心弱势群体、用正量感化帮助他们。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生来都有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因为这七苦的存在没有人是不可怜的,所以佛菩萨悲悯众生,甚至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孔子说“仁者爱人”、将心比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必然的事情,在社会中确实有人很可怜,你如果深入的接触了解一下,往往此人身上有很多难以置信,难以想象,难以启齿,难以接受,难以忍受,难以下咽,难以忘怀,难以名状的缺点。在当今社会中,你不用太优秀就可以过的还好,社会是讲等价交换的地方,你只要肯努力,但是如果你非要攀比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提升自己,积极乐观,不敢说前途似锦,前途无量,起码可以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这句话极其微妙,又包括了人的复杂心态。微妙之处在于,这句话很难反驳。是人就有缺点,有过失,一说到“过”,就会有恨,不仅旁人恨,连自己也恨自己。总之,很难有一个全然可爱,完全令人满意的人。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有可恨之处,大小微著之别而已。可怜之人也是人,他自然有可恨之处。
这个恨是人对异己者的排斥心态和发泄方式。比如,人们对比自己富得多的人,也多少有点仇富或嫉妒心理。那么,对可怜的人,对失败者呢,在他们眼里就是没有跟上主流,没走上正道,不正统,不正经,走偏了,比如,谁叫他不跟我们一起参加高考!才导致了今天的结局,咎由自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