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巡”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原意指巡行,后被引申为行酒,一巡即为一轮。古人敬酒,通常是以一对一,轮番来过,比如在座十人,要敬满一轮十杯,此为“一巡”。这种风俗至今在河南盛行,称之为“过圈”。满座皆是朋友,敬谁不敬谁呢?所以要挨个儿敬下去,才能一团和气,皆大欢喜。
如今的酒场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依然经常的在使用。三巡一般是指主人敬主宾和本桌其他客人,然后主宾回敬主人;五味一般是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是中国烹饪中调味品的总和,后来泛指各式菜肴。酒过三巡的意思是酒喝了三轮。后来延伸为给每位客人斟一次酒,都把酒喝了,才叫一巡。斟过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就叫“酒过三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是一个坎儿,三巡五味下来,走菜的程序也随之完成,宴会也基本就此结束。果盘一上,若无事相商,人就作鸟兽散了。若有娱乐活动,肯定转移到其他场所进行,如酒吧、夜总会、KTV、洗浴中心、足疗按摩店、茶社、咖啡厅等等。
古人倡导饮酒有节,饮不过三爵,过则违礼。因此“酒过三巡”的深层含义应是:酒已经喝得不少了,有正事谈正事,没有正事的话,也就应该散了。
所谓“三巡”,就是三遍。主人给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过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就叫“酒过三巡”。这句套话表明宴饮已经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可以开始谈了,或者说宴饮已经到了尾声。
喝酒的时候大家是围成一桌的,且行酒令,一个接着一个的喝酒,“巡”就是圈的意思,“酒过三巡”就是这个样子喝,已经轮过三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