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上流社会时,似乎是在谈一个贵族构成的,整体的社会阶层似乎就像一个俱乐部一样,有了会籍,就有机会和同是会员的大佬们谈笑风生但并不是这样,真实的社会是一个又一个圈子,圈子和圈子之间壁垒之深,甚至连至交好友发小知己都无法相互引荐。这些圈子的门槛就仅仅是手中的资源而已,大家互通有无,优化配置。这些资源,有的人是靠后天努力,有的是娘胎里带来。说到底了和跳蚤市场也并无二致。况且所谓历史的上流社会,莫不是因为可以稳定传承的头衔门第,封地,财富。时至今日,有哪一项能稳定传承?根基都不稳定,哪来的社会。所以看多了网文的孩子还是醒醒吧,有时候所谓上流之间并没有那么神秘,深的壁垒。那些很有逼格的人物,我倒很好奇他们家三十年前是何种境地。至少当年一轮又一轮运动之下,我不信还有人能深宅大院的培养出来一两个天然的贵族。既然小时候都苦哈哈过来,为何不能让自己的贵气看起来更加踏实一点,我们好不容易生在一个草莽英雄的时代,亲眼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屌丝逆袭,何至于再去相信什么上流社会?
我的导师曾经在泰国,苏格兰,澳大利亚,香港教书,现在中国华师大教授人类学,桃李满天下。在香港时与社会学家费孝通是同事。我导师最牛逼之处在于,长得极帅极有气质,成长道路秉承了英国上流社会对男子的教育。但是在大学毕业后,也就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他选择了去泰国支教(相当于我们去西部支教),并且在那里激发起他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兴趣,完成了他的人类学最重要,最著名的研究。据说当时还是翩翩公子的他在泰国住的是乡下房子,没有空调,没有现代化设备,床底下都是老鼠,而他,一待就是一年半载。因为这个研究,他成了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今年暑假我跟着他前往贵州调查,目睹了他的一言一行,自愧不如。他可以忍受爬满了蛆的厕所,也可以在面对某些火车站蛮横的职务人员时表现得淡然大度。
我们定义白芳礼老人,证严法师,特蕾莎修女这样拥有崇高道德情操的人,才是真正的上流人士,又有何不可呢?而大富豪曹德旺这样的慈善家。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崇高的社会地位,还乐善好施,受人尊重,生活简朴。他并不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等个人的生活品质,这还分明是个优点,说明了他的艰苦朴素。他凭什么就不属于上流社会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定义了上流社会?在这一点上,大家往往会想当然的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传承啦,血统啦,修养啦,教养啦,社交圈啦。
什么叫中国上流社会的生活?这部分人的基本要求就是爷辈要55年中将以上,或省部以上。邓时期后父辈大军副、实权副部以上,家族头人各种全国名流,有祖宅,衣食不愁。自己正规高中毕业考上的重点,学历教育完整。有些小情逸致,在行政国企独立工作能力中上乘,独立创业能独当一面,不亏父辈钱,还能谋取发展。生活既立于市井,又脱于凡夫,财务自由,品性不太差(不是李天一),能发展。没有以上这些,都是土豪,家底迟早败光,上流迟早变下流。
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平民阶层以及新富阶层相比,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他们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会自然而然地极端讲究吃、穿、用、度、住、行、礼的品质。在某些地区(比如东亚),集体文化的特点使得“张扬”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这些地区的上流社会,在【衣】和【行】等有可能会被“外人”看见的方面,会保持表面上的低调。但低调绝不代表他们不注重衣和行的品质。
因为家庭原因,我很小的时候,就往返于东西方之间 ,也有幸见识到了一些国内外的大人物, 上过一点“贵族学校” 和一些所谓贵族后裔也成了好朋友 ,就我的见识来给各位,“管中窥豹”一下各地不同所谓“上流社会”的生活 ,再次说明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黑卡也没有私人飞机 ,我见识到的上流社会,很可能也就是真正上流社会的底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