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非常好的闺蜜,她发小在她大二那年自杀了,这个事件对于我们那个圈子的同学,都是一段铭记于心的痛苦回忆。此后几年,我们几个人会约定一个时间去看望他的父母。他父母的伤心,遗憾全部落在我们的心上。直到某天,他父亲隐晦的表示不要再去打扰他们的生活,他们已经收养了另一个饱受创伤的孩子。到了这里,故事并没有结束,生活也一直还在继续。对于我自己而言,我的亲人死亡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的奶奶和外婆,她们两位老人家陪着我成长,直到我长大。两位老人家都是颇有生活智慧的人,走得时候也很平静。
“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坎贝尔。我爱过的人虽然肉体离开了尘世,但是在我的心里她们一直都在。她们教给我的生活智慧,她们教会我怎么去接受爱,感受爱,怎么去爱,我都继承了下来,我想,这是一种爱的传承。我这么一直做着,不管是对我的家人,还是朋友,还是我的学生,在我的言行中,都有着她们爱的身影,因此,她们是以这种传承的爱的力量而继续存在的。
很多人一直认为死亡就是我们爱的人,再也不会对我们微笑,再也不会亲吻我们,再也不会在我们失落、难过的时候陪在我们身边。这是一种对于亲人之死的第一反应,很多人沉溺于对于亲人逝去的情绪中,无法走出来。我认为悼念亲人的最好方式不是哭泣,而是哀痛之后,带着他们曾经给予我们的爱,继续前行。
学会接受情绪和恐惧死亡的确很难令人接受,你需要接受的不是死亡,而是要试着学会接受因为它而产生的情绪和恐惧。当你觉察到全身颤抖、眼泪直流的时候,你是否能够跟这些身体的觉受共处于当下,而不是想去推开它?如果我们学会了和自己的情绪共处,你就拥有面对一切的能力。找到自己内在那一方净土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一个人死前最大的愿景就是希望留存于世的亲人们能够好好的活着。带着他们爱的祝愿而活着的我们,应该勇敢的面对困境,当懈怠、沮丧,不如意的时候,振作起来,克服生活的问题,过完剩下的人生。
《青鸟》的第三章的思念之国提到——每当活着的亲人的思念之时,逝去的亲人在思念之国就会从睡梦中醒过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比喻,我们的思念,让我们的亲人以另一种方式而好好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