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都幸福。前几个月我去过一次改建后的莱比锡动物园,发现他们的设计有很多非常精妙的地方。比如说,大量的跨物种混养,熊和猴子共用一个空间,所有非洲稀树草原的食草动物共用一个非常大的园区,还有猎豹和猴子和犀牛共用一个区域……这种组合一来符合地理规律(本来就是同一个地区的物种),同时互相不会捕杀造成压力,反而能增添更多的活动;二来去掉了园区之间的隔离,这些动物瞬间就获得了几倍于之前的空间,活动范围得到大大提升。另外所有的动物园区不再是简单的山+室内水泥玻璃,而是尽量设计成与该动物栖息地非常接近的地貌,该丛林就丛林,该湿地就湿地。猩猩区过去是个三面有墙围绕的假山,一面是玻璃供人观看,现在这个地区只用作幼儿保育,而成年猩猩全部搬到室外的仿雨林栖息地(很多树!),用河围绕起来,中间也有一条河把大猩猩与黑猩猩隔开,游客就从河面上搭建的九曲桥上通过来观看动物,猩猩几乎是在完全开放的空间活动。当然,植被增加会导致动物有更多隐蔽的藏身地而难以被游客看到,所以那个动物园里所有的游客通道都是非常蜿蜒曲折的从一个个栖息地之间穿来绕去,大大延长了游客的访问时间,而且有大量架空的楼台(空中走廊),动物可以从底下通过,游客也更容易发现动物。
在我看来,动物园的动物幸不幸福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自然是活动空间范围,其次是活动内容与社交,还有一些关键器材,比如猫抓板之于猫,树之于猴子。举个例子,我曾看到一头关在水泥笼子里的狼,一整天除了吃饭喝水就是不间断地顺时针绕圈。这个现象出现在大多数猫科与犬科动物上,如果有足够的室外活动空间就不会发生。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头狼是不幸福的,而且它自己也感到不幸福,所以它疯了。 家畜之所以是家畜,就是因为他们比野生动物在身心上更能适应小环境高密度的圈养而不会出现行为异常,当然也是有限度的,比如完全笼养鸡就会自残与在空想的浴沙里洗澡,因为我们祖先驯化它们时只是把它们驯化成圈养而非笼养。还有过早母子分离、喝桶装奶的小牛,长大后经常会不停地左右甩舌头与抛洒饲料,也是幼年口舌欲望没有满足后形成的行为异常,所以现在提倡给小牛用特制奶嘴喝奶。
动物园里的动物是否幸福,取决于动物园本身的设施与规划管理。可以说,很多动物都是不幸福的,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违背了它们的天性设计。这不是空口无凭的哲学之争,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早在几十年前动物家就能用行为学(ethology)来科学地衡量一个动物的行为是否出现异常,以衡量其精神上的痛苦程度。
承认动物们的不幸,我们才能想办法让他们尽量地重感幸福。当然,鲸豚类对活动空间与社交的要求过大,我不认为目前有非海洋开放式的动物园能承载它们的精神需求。
我之前很幸运看到了孔雀开屏,之后又看到了狮子(雄狮子真的真的很漂亮,狮子王既视感),老虎,还看到了北极熊,海豹,犀牛,大象,它们都过的挺幸福的。
前天五一小长假和室友去了c城的动物园,应该算是二线城市吧。这算是我第一次去动物园,本来怀揣着很大的期待,我觉得那里面的食草动物都过的挺幸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