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年味,没有过年的气氛了,以前过年,腊八一过,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采购过年的东西,每天上街买一点儿,慢慢儿采购,现在是一次性把需要的东西买完;以前过年,孩子们都天天盼着过年,现在的孩子,完全没有我们那时的期盼,因为以前经济条件不好,大鱼大肉和零食只能过年的时候疯狂吃,平时想吃都要给父母说好久,不像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孩子们可以随时吃自己想吃的,只要给父母说一声就可以得到;以前过年,孩子们都心心念念着有新衣服,新鞋穿,还有压岁钱,现在的小孩,不用自己提要求,动不动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买新衣服,现在的孩子完全体会不到以前过年那种期盼的心情;以前过年,孩子们都会聚在一起互相显摆自己的新衣服和玩具,一起愉快地玩耍,现在的孩子,过年的时候都会拿着各自的手机或iPad,玩着自己的游戏,看着自己的动画片,互不交流;以前的我们,总盼着过年,现在在我们越来越讨厌过年,对过年的心态也有着巨大的改变,所以,我们总能听到人们感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现在的过年就像芒种似的,过个年累得不行,过什么年,还不如出去旅游!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着物质的丰富,过去只是过年时才能享受的东西,现在随时都能满足,缺少了对物质的渴望和激情。莫言曾在《过去的年》一文中写到:"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
现实生活的压力变大了。过去没有贫富差距,大家日子过得差不多。工作无论好坏国家统包,不用担心下岗失业;住房虽小人人也能安居;尽管收入不多但没巨大的经济包袱。现在没工作的春节就要考虑节后去哪挣钱,有房贷的过年也要规划如何早点还清,更有父母催婚催娃的要思忖怎样应对。所以各有各的心事和纠结。那种纯粹的、童真般的年味自然受到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亲情之间的联系变淡了。少了以前过年挨家拜年的热闹,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更注重实效,年夜饭所有亲戚上饭店聚一下,聊聊家常顺便给小孩发发红包,然后各取所需各忙各的。有的出门旅行、有的本市出游、有的上网或玩手机、也有的宅家休息。总之,人们更在意自由支配时间和个性化的节日生活。
春节的仪式感变少了。这一点越是发达地区越是比较淡薄了。前些天有人说:不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而是人们变得越来越随便了"。现在城市里的人春节家门口帖春联、窗花的很少,鞭炮也不许放了,要是家里帖个门神、年画会被人认为土气没品位,更不用说祭祀神灵祖先的那种隆重粛穆感了。
小时候因为家里房子破,所以每到腊月二十四,就是扫房子的时候了。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家里能打扫的地方都打扫一遍。而现在呢,随便打扫一下算了,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扫什么扫……气氛哪里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