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久了,会感觉管人比做事要更难,确实如此,当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更是不容易.我认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需具备以下素质:1、办事要公道。办事要公道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非常难。我国由于过去长期受传统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平常常被错当成平均主义,所以需要部门管理者在分配工作中做到办事公道,奖罚分明,分配利益时也要做到公道,只有这样才能够服众。2、关心部下。缺乏对员工在工作、生活上的关心和了解,员工自然也会不满意你。3、目标明确。目标明确是做领导的一个最重要和最起码的前提。作为一个部门管理者,目标也应非常明确,否则就纯粹是一个糊涂官。4 、及时指导。工作中,下属总是希望自己能时常得到上司的及时指导,因为上司的及时指导就是对下属的关注和培训。5、需要荣誉。作为部门管理者还应做到非常慷慨地把荣誉和奖金分给大家,你部下的劳动模范越多,你的工作就能做得越好。
在校小创新团队队长一名,因为报了很多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我常常会用压缩时间的手段,如果学校周一要求周五交作品,我会说周四中午我们要把它做出来,我来整合,周四晚上要交给学校。往往周四中午都还需要修改,但是周四晚上就会做好了偶尔一次周四晚上不行,我会说我去给那边申请了(其实没申请)大家尽快再明天中午前改好。可能我知道压缩时间会让大家都很紧,但是我最紧,一份5个人的工作我会做40%,还要去对接,我能完成,他们也能,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事很轻松的(听起来我们是谈情怀,其实也是按劳分配福利!其实是平分)我提前压缩时间这事他们也知道,每次学校说我们做的好的时候,我都会说是为什么我们做的好,可以先用一定时间(标准预期时间的80%)见到成效,再把成效的标准定到核心功能实现,部分需要修改。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收到上司或者客户提出的需求后,必然会按照管理的基本要素分解需求的外延和内涵(计划),指派合适的手下分组具体实施(组织),为手下提供方法和物资的支持(指导),协调各分组的配合及其他部门或客户、供应商的配合(协调),控制反馈信息和总体进程(控制)。同样,给下属下达任务时,也是交代需求的情况,让手下先做计划(无论口头的、探讨的、命令的),提供组织实施的方案,提出需要上司帮助解决的问题以及进程等情况。不是个个手下都很聪明能干,管理者自己能做到的手下未必能做到。好的管理者,不仅要管手下,也需帮手下,当然也是帮自己。所以,有些管理基本要素里面的有“领导”,我个人更倾向原始的“指导”比较贴切。
针对程式化工作,一般都有固定的工作套路和方法,安排时需要明确相关工作的时间节点、工作内容、评价标准,重结果勤检查抓过程,其他环节可以适当的释放一些权力让下属有一些自主安排的空间;针对创新型工作,请开始展现你的领导力软技能,你可能是一位专家,但绝不会是一个所有内容都懂的专家,请善用“你觉得该怎么做?”“你觉得这么做会有什么风险?”“要这样做需要什么样的资源?”,“资源都到位能做到什么样的效果?资源不到位能启动那些工作?”学会提问,既可展现尊重,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管理者,需要安排给下属的任务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任务,另一种是非常规任务。对于常规任务,可以采用你提到的第一种方法。对于非常规任务,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上级要求的紧急任务,你需要将你的总体思路告知下属,限定时间完成;另一种是你自己安排的创新性任务,通常你在向下属布置任务以前已经有所思考,这时候你需要与下属进行充分的沟通,激发下属的创造力,并且在下属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予以指导,至于完成时间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主要看人吧,因为职场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对于能力差的,除了给机会锻炼以外,还要是给他更多的决策,让他去执行,先找到思路,那些能干的执行者,能把活儿干好,但思想高度不够,把自己摆在执行者的角色,不主动担责任,这种就要讨论好具体的实施方案后,让他自己决定,哪个更好。帮助其建立信心,认可其高超能力,和员工一起讨论问题,鼓励他做最终的决定,训练他对决定的结果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