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大部分文章是从一个人从入门到专家的角度去写。在之前文章里提到过,对于探索一个陌生领域的新手而言,最难的其实是如何真正搞清楚这个领域的全貌:包括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对于站在山脚下准备出发的人,其实是不知道山顶上有什么风景的。无论他有多么瑰丽的想象力,可能都很难想象出这个领域真实的样子。实际存在的一座山还是可见的,而对于一个领域或者专业的全貌这类思维层面的东西,则更加抽象与难以理解,如果你对不知道这个全貌的人去介绍,他甚至很难相信你。而人们更容易相信的是他能把握的、感觉到的东西,类似于盲人摸象,摸到脚的就以为是脚的样子,如果你告诉他大象还有2个大的耳朵,他无法相信,因为他从来没见过,也就无从想象。只有真正掌握了一个领域,才能做到简洁,才可以用简单的关键词或者语句概括这个领域。但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都是从纷繁复杂开始的,经过不断的抽象、提炼和实践校验,最后变成极简的方式。当对一个事情真正理解并实践过以后,顶尖高手的表述更加通俗易懂,他们甚至可以不用名词概念术语即可说明复杂的问题、将这个领域概括出来。反过来,这个也可以用来鉴别那些是“半瓶醋”的人:满口术语、名词的,证明还没有真正掌握这个领域。如果你觉得你所在的领域知识纷繁复杂、内容太多时,可能表明你还没有把这个领域真正做到系统化、结构化,没有以简驭繁,没有真正的掌握。
在我学习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个遍历的阶段:在那个阶段将大部分的书都买了,搜索引擎的网页前一百页、论文库里这个领域的大部分论文(国内和国外的)、各种各样的案例等。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总会看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东西,知道这是自己所欠缺的,然后想办法补上。但走到后来,发现大部分内容其实不用全看,因为只要看看目录和摘要就知道他想讲什么、这个人是真正做过还是炮制出来胡说八道的。曾有段时间去找新加坡、日本、马拉西亚、印度等国家的知识管理情况去了解,去百度知道上回答关于知识管理五花八门的问题。当经过这样的阶段后,又在具体干活中去验证、总结和提炼,就发现其实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新书可读,也很少人可以去真正的交流。许多题目取得很唬人,但内容不过是噱头甚至是自己多年前已经思考过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是要有几个反复,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懂了,但可能后来又发现还是有许多盲点,那就继续去查漏补缺。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足够的时候,当你真正下过大工夫以后,在你的这个领域内前人有那些积累、有那些高手在研究什么专注什么优缺点是什么,这个时候你是已经了然于胸的。在这个时候,许多人没必要去见,许多书其实也没必要读!在现在的环境下,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干过什么、正在干什么,不一定要去见人而只需要看他分享的东西也就差不多了。而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有所进步,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每次的进步一定是很小很小的积累起来的,所以大部分书其实不过是颠来倒去讲那些成熟的道理而已。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说一天可以读一本书,甚至几本书的原因,如果这个领域的东西他都掌握了并实践过,大部分书他可能只需要找一下自己不熟悉、或者有新说法的地方看两眼就够了。
当你真正的掌握了一个领域,你其实是有感觉的,因为你能看到别人的优劣短长,各种说法的对错、可借鉴和可抛弃的地方在那里。每个人在开始的时候都是要去学习别人的知识,这个别人包括人类历史上你这个领域内的先贤大德,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语言和文字流传下来;也包括同代的先行者们,他们通过实践、思考总结提炼了更多内容,你都有必要去学习、借鉴、应用。大部分人穷其一生都是在借鉴别人的内容,而顶尖高手则除了借鉴外,还能为人类你这个领域生产出一些知识。当你对所在领域的内容都真正掌握的时候,你其实是可以感觉得到,因为在你的前面已经没有人了。这个时候你需要去创造知识。
在顶尖律所做老板的每个人都有两把刷子。在我眼里对于一名律师来说,蛰伏了十年能在一家顶尖律所成为合伙人已经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然而,我在所里合伙人身上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种永不知足的渴望。我所有位年近60岁的老律师,已经坐到了部门负责人的职位,拥有一间最大、最宽敞明亮的corner office,然而他本人却很少在所里现身。后来有一次听他的团队成员说,这位律师整日不在所里不是在外面潇洒,而是世界各地奔波为所里争取客户。另外,还有一位装着心脏起搏器的合伙人,在最忙的时候,依然坚持着每天10个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
身边有个朋友,都是从未成名时一起走过来的,在电竞行业里算很不错,所以不会觉得有多明星或者距离感之类,很熟悉的老朋友,后来又跨行,可能最大的感受是,偶尔会突然得知一个业内新项目原来是他在做啊,赶紧电话约出来吃吃饭,抱个大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