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是由水汽凝结而成;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云中水汽含量的多寡以及凝结核的数量、云内的温度所决定。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通常的人工降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一是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有利水汽粒子的碰并增大;二是改变云中的温度,有利扰动并产生对流。而云中的扰动及对流的产生,将更加有利于水汽的碰并增大,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的飘浮时,便产生了降雨。
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我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云块中,随着空气中水汽的不断补充,过饱和的水汽继续不断地在云滴上凝结和凝华,使云滴继续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云滴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大的云滴下降速度快,小的云滴下降速度慢,因此大的云滴会赶上小的云滴,合并成更大的云滴,如此下去,云滴就象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大,最终落向地面,成为雨滴。
?因为云是由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的极其细微的水滴组成的,在这些水滴将要达到饱和状态下,阳光照射才能显现出云朵的状态。事实上大多数云在这一状态下就不会继续发展了。如果水汽继续凝,达到过饱和状态,这些雨滴相互融合逐渐变重,形成雨层云,直到空气的浮力无法支撑这些雨滴,它们才会变成雨水落下。
人工降雨主要是采用干冰(二氧化碳的固体)发射到含有水分的云中,由于干冰的升华,需吸收大量的热,从而导致云中的水蒸气凝华变成冰,于是便会由于重力作用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不断吸收周围的热量,渐渐融化成了水滴,最后并以水滴的形态下落到地面上,这便是雨。
人工降雨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田、农作物、蔬菜、果园等降雨抗旱;库区蓄水发电、灌溉;林区降雨森林防火、灭火等;对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会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