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就在香港的QES上学…正在读form1就是初一。进了QES之后有时候放学穿着校服在街上总是会有人回头看一眼 因为穿着学校外套的关系吧(我们学校的外套很有辨识度)在油尖旺这区QES已经算名校了吧。个人觉得没什么感觉…就是穿着校服在旺角的回头率…比较高吧?而且有时候坐电梯也会有人说:哇QES的呀。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尴尬。不过有时候戴着耳机划手机装没听到吧。QES属于男少女多的(如同校的那个所说一样 现任和前任彼此认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觉得QES的校服蛮漂亮的嘛,蓝白格子。好处是能穿波鞋上学! 总之读名校的感觉也就是平时会被人注目一下…有点尴尬而已。老实说穿着校服有种自豪的。
写在校园祭之前_ 明日就是校园祭,也可说是我们CCSC 50周年的序幕了,心里也可说是紧张,也可说是有种为学校引以自豪的感觉。 回想起在学校上课的点点滴滴,顿时感慨万分,我想起了那活泼可爱的闺蜜,想起了我和她明天还约好了一起回校,一起共渡此欢宵;我想起了那关心学生的老师,想起了他们或许此时还在努力的批改我们的作业;我又想起了我们学校那常被嘲笑的“竹签”,他们默默地屹立了五十年,支撑着我们这山中书院,任劳任怨。
有一个香港朋友,从小学到初中九年都就读于一间叫圣若瑟书院(St. Joseph college)的band 1名校。他的成绩和英语水平都在圣若瑟属于中上水平,但实际上和我们华人圈子里的几人比起来也就一般。和他聊天三句不离圣若瑟多棒,或是香港多棒,每次谈到自己母校都是一副自豪的样子。总的来说就是所谓香港名校其实并没有这么高,但名校生的头衔还是会带来无限的优越感。
在港大读书的辰光,我都住在圣庄。这个舍堂,课外活动是很吓人的,半夜里绕岛跑啦,没日没夜的唱楼歌啦,当然就不读书了。还好,不强迫我参加的。我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听门外惊天动地的声音。翻几页陈寅恪先生的书,又看看窗外的山坡。偶尔还能看见松鼠的。但眼睛一眨,它们已经被楼里的“喊杀声”吓走了。
上港大之前觉得local的学生很水。上了港大之后发现原来每年十多万人里面选出的精英中的精英也有一些很厉害的学霸。而且local的同学英语各种好。随便一个都秒了内地学生。环境也比想象的要融洽。尤其是社团的爸爸妈妈。对新来的学生很好啦。就是香港呆了两年回国各种不适应。
有个香港朋友,从香港的名校幼稚园读起再上小学,中学,都是这个体系:圣若瑟书院是香港一所天主教男子学校,创校于1875年,设有幼稚园、小学及中学。每次谈起他的学校都是一脸自豪的样子。人并不特别聪明但很踏实,在墨尔本大学本科读了精算,毕业后去了澳洲电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