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贫困山区,那是靠天吃饭,生活非常困难,小儿时的我们天天盼着过年,过年了可吃一顿白面饭,能换上一件新衣服,能挣上一毛二毛年钱,当然得到的年钱,很快就会被父母收走,那时的物价很低,得到二毛钱就买五尺花布,能做一身衣服,二毛能够交一学期的书钱,就是得到一分,二分压岁钱也要收走,自己绝对沒有支配权,二分钱可帮家里购得一盒火柴,五分钱能卖半斤食盐,总之比不了现在的孩子得到的压岁钱自己可支配,小孩时的我们绝对沒有支配权。
童年的记忆中,每年最期盼的也就是过春节了,这样每当大年初一,父母带着我去给村里自家亲戚和的高望著的长辈拜年时,每每我磕完头,这些慈祥的老人们都会笑呵呵的递给我一个红包(当时1块2块都是很多钱了),我都会狂蹦乱跳的把这些钱收好,塞进自己最贴近身体的口袋里,因为这预示着我接下来的几天,就可以去村中间那个只有一间房子大小的代销点儿里买玩具了。
小时候长辈们给的钱都是几元至二十元,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上初中之后好像就没有了。记得那时候春节得了压岁钱,兜里也不会超过五十元,有了钱就去买摔炮、玩具刀枪或者零食了。好像有时还会上交给父母一点,剩下的才是自己零花的。
没上学前过年得的压岁钱我都是直接给奶奶帮我收着。上小学后都是大额的就给奶奶帮收着用于上学后的开支,小额的就留着自己买文具。上初中后的压岁钱奶奶就叫我自己全部自己留着用于上初中的的生活费啊,加菜费。
大部分压岁钱都是被爸爸妈妈拿走了,因为小的时候家里也日子过得比较紧张,家里面三个孩子,所以,过了年就是开学,那时候一次开学就得花好多学费,所以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被用来做学费了,这也算是自己花了吧。
一小部分是自己买了玩具,小的时候在村里,也没啥卖东西的,都是过年了以后有其他地方来村里卖东西的小贩,拿个几块钱买几个小玩具,那时候自己也比较懂事,所以也不缠着父母买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