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出省去读大学,到校报名的那一天,学校团委安排老乡接老乡,于是我认识了我一个学姐,是她来接我,带我报名,帮我人领床上用品,帮我找宿舍,帮我铺床等,真的感到好温暖,从此,我与好就比其他同学关系更进了一层,因为是老乡。后来工作后,我们一直通信联系,放假了还会走动,她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至今仍是好朋友。因为是老乡,又是同一专业,既有乡情,又有共同话题,工作也也相同,于是我们随时都有说不完的话,性格也差不多,但如果不是因为老乡的原因,我们也不会成为好朋友的吧。现在许多城市都有老乡会,我们地区在成都的人较多,据说他们开了几次老乡会,把每个人的联系方式都印成册人手一份,彼此好联系,大家有什么事,彼此招呼一声,互相帮助,老乡毕竟比别人多了一层亲情啊,都是喝同一河的水长大的,血脉相同,乡音相同,方言一样,老乡在一起说话不用担心对方听不懂,即使是方言土语,都感觉亲切,真是乡音不改鬓毛衰啊。
在居家两三千里的地方,每逢听到家乡的声音心理就莫名的兴奋,对于对方就有这莫名的好感,这就是乡音的魅力。记得曾经有次回乡探家反正的路上,经过几千里的奔波后,到达终点的地方竟然还有一位同行的老乡,他是来这个城市办事的,但是对这个城市一点也不了解,到达的时候已经是午夜,温度达到零下十来度,因为是乡音的缘故,我邀请这位老乡搭上来接我的车辆,把他带到市区,最后没找到合适的住所就直接带他去了我的住处。在我住处有暖烘烘的暖气,在哪里我用美酒招待这位老乡,直到第二天他要离开时,安排车辆送他去了他的目的地,他离开后同事问我这是啥朋友?我笑了,我们只是老乡,并且相识也是几小时前的事情,以前木有啥交际,以后也不会有。就是因为我在几千里之外听到了乡音,直到老乡人生地不熟的需要帮助,我就选择了义不容辞的尽我所能提供帮助,不求回报,这就是乡音的魅力吧!
在异地,本来就是孤独的,要生活,还要尽力的去迎合别人的方言,但是突然听到乡音,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会有很强的吸引力,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让你不由自主的走上前去,"朋友,你老家哪里的?... 哦,我也是啊,哪个县的?... 哦,我也是,那什么村,和我们村离的不远,平时你们村上也有很多人去中间那条小河里,夏天游泳啊,哈哈。。。那个河水中间有段时间很脏,被污染严重,我离开家之前说是要治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是吗?已经很清澈了啊,真的得回家去看看了,出来时间太长了..."。在异乡听到乡音,那是多么亲切的声音,那得有多么的向往,突然就发现自己还是有根的,只是一时疏忽了,听到乡音之后就提醒自己,一定要抽时间回去,回去看看去。
记得多年前为了学门手艺离家千里去河北,冬天那叫一个冷。身上钱不多,老板也不可能给一个学艺的发工资,没法子只好天天挨冻,手上脚上都是冻疮还得干活。老爸打电话过来问我在那好吗,我一听到这熟悉的老家话心里就暖和的不行,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嘴里只是说着“挺好的,挺好的”,不想让父母太担心。现在工作离老家挺近的,时不时的碰到老乡,那感觉亲切极了,仿佛身边时刻都有家人围绕着。
还记得那是我跟媳妇刚结婚的2014年春节,刚好想去度蜜月就选择这个时候去,国外来不及了,就打算去南方,最后选择了云南,报名参了团,旅游路线大概就是昆明~楚雄~大理~丽江,短短的7天走这么多城市,想想都是很辛苦的,结果还真是,往返于每个城市间的大巴一坐就是8小时,旅游变成受罪也怪不得谁,不过,从西安坐飞机刚到昆明,酒店整理好之后就和媳妇去市区逛街,还是有很多元素让我想起了家乡,暖暖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突然找到了家的感觉。从酒店去市区我们坐的出租车,半路在墙体广告上看到了大大的BYD三个字母,突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有些朋友可能要问了,这三个字母是什么意思?就是比亚迪,因为比亚迪厂家就是西安的,所以在外地一看到家乡的品牌多少还是有些激动和温暖的。我们下了车,来到了一个购物广场,因为刚下飞机收拾好就来了市区,肚子还是咕咕叫的,就跟媳妇去了商场的小吃城吃饭,进去第一眼就看到了几个亲切的字眼,西安凉皮肉夹馍,不由自主就走到了档口前,就用陕西方言问老板凉皮咋卖?老板一听我的口音就说你是西安的,我说是的,老板说他是咸阳的,哎呀,那个温暖劲一会就来了,在陌生的城市听到亲切的方言,心里顿时暖和了,跟老板寒暄了几句就吃了饭走了。外地听到乡音,没有其他多余的感觉,就一个词,温暖,不能用言语形容的温暖,这种温暖没有话说,心里早已暖化了!
在他乡听到乡音自然是倍感亲切。异乡打拼的人自然是有种种艰辛,尤其是在立足未稳的时候。李健在歌曲《异乡人》中就讲述了这种背井离乡的失落滋味。初到异乡就如飘摇的野草,小小风吹雨淋都会让你触景伤情。故乡有父老乡亲,有亲情维系,有养育自己长大的家乡口味饭菜,有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其实故乡的风物未必就比外面的好许多,只是那里装载的是点点滴滴累计的情感。或欢乐,或忧伤,或喜悦,或悲凉。那是一次雪后你在田间地头的注目远望;那是某个早晨,路边的小草上挂着的露珠或者白霜;那是一个安静无眠的夜晚,在床上卧听门前小河轻轻的流淌;那是你在村里的树下捡到的树叶、蝉蜕,捉到的螳螂!在故乡听到乡音,就仿佛亲人来到了身边,那些声音让你倍感亲切。它的音调、音色、声响与频率,与异乡话语迥然不同,它又重新震动了你耳膜里那些许久未曾触动的反应区,它又使得了听觉神经里久未通电的那几根重新电流满满,仿佛干涸许久的灌溉渠突然来了奔腾的水流,仿佛破土的绿芽唤醒了冰雪覆盖了漫长岁月的土地。一声声乡音让你想起某个冬夜里,亲戚围坐一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共话家常;想起丰收的稻场上扬谷晒米的劳动号子;想起班主任用方言在班会上的训导、激励与鞭策;想起了家乡的小巴车上老乡的嘘寒问暖、欢声笑语...在异乡,每天迎来送往的客户中,若有一个说的是乡音,你肯定能第一时间听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