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事来。那时我住的是平房,一排排红砖青瓦的平房,连成了一片,勾勒出小镇特有的景色。我家住在平房的东头,屋比较大。门前屋后有一个大院子,母亲很勤劳,起早贪黑的伺弄院子,种些苞米,豆角,黄瓜,角瓜,还有几池子生菜,韮莱。每到丰收的时候,绿油油的一大片,随风摇摆着,等着你来摘。我那时住的平房是两头大屋,设计成两个屋子,供人口多的住。中间的屋小,设计成一个屋再加一个小厨房,供刚结婚的两口人或者带一个小孩住。只有一个小院子。那时,母亲时常摘些鲜嫩的青菜,送给他们吃。他们每当过年回家,都放心的把钥匙放在母亲那,让母亲帮着照看他们的家。每到探亲回来了,他们自然的拿些糕点来答谢母亲。每到刮风下雨的时候,谁家外面晾晒的衣服没人收,母亲很自然的帮着收起来,那家人也轻车熟路的到母亲那把衣服取回,唠会嗑,临走母亲一定摘些菜让那家捎回去。那时,生活不太富裕,吃得不是很好,但是精神上是充实的,常常听到邻居之间热情的打招呼,下班见面总是驻足唠几句。人们之间始终被彼此信任着,被彼此的情谊所感染着,人们之间没有猜疑,更没有冷漠!当今,生活科技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彼此间的情感也变得冷漠了,回到家,把门一关就如同进了一个封闭的城堡,不和外界联系了,楼上楼下邻居互相之间也不打招呼了,成了陌生隔绝的状态,把遇见的邻居们当成了空气,麻木冷漠写在脸上,使人心寒!
城里邻里,因为多次搬家,身边从小一起长大朋友越来越远了,多年已经没有联系。朋友说每次看到小区大楼倒了总有一种人心空空的感觉,也许我们都知道即将分离的日子不远了,有时候看着楼下叮当果花开了,却有些伤感,因为大家都不像小时候放学一起打果了。长大后,也许是年龄增长,大家都很忙,年轻人忙着上班学习,老人忙着买菜做饭,没有时间像过去一样打打招呼,一起在楼下打牌,做游戏。很多新搬来的邻居越来越多,已经不是那个从前我们都认识的小区。陌生人很多,大家对交友可能也比较谨慎,如果不是家里有小孩子可能不太有人交流。只是经常见面,叫了又不知道别人的名字,又不好意思打招呼。参杂的利益关系太多……比如我们这里有个消防的小隔间原本是不给用的,大家为了自己家多块小面积就更对面家的抢地盘似得,有些新来的就先下手了后面就要打官司。所以邻里间很冷漠。争来争去的,大家都心里有气。有些人看上了别人家里东西一直想问,但人家不同意,于是就僵持不下了。虽然出门打着照面可是心里却有隔阂。
以前的邻里之间,闲暇之际互相窜窜门,谁家有好吃的多的总会拿点给邻居尝尝,而现在呢,电梯每一层每一层网上走,再每一层每一层的往下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谁也不会突然停下去谁家里坐坐。当然就算是去了也会被人以为是别有目的。很多人几乎都是每天在电梯里,小区里都能碰到,和善的就和你点个头问个好,但更多的还是在一个小区里住了好几年却连名字都不知道的。这也许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另一种产物吧,社会越来越冷漠,而人心越来越摸不透。 现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但邻里之际的隔阂却越来越大,彼此之间少了交流和互助,这或许也是一个时代的哀伤,也是没办法用一己之力去改变的。
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现在交通工具,联系方式的现代化发展,使得亲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以前的远亲不如近邻的问题不再那么明显了。我们有什么事,第一时间想的还是自己的亲人,毕竟是亲人,这一层永远脱不了的关系。如果亲戚有困难,那怎么也得帮助的。电话,转账,还有交通,道路。这些条件使得我们能够很快的帮助自己的亲人。所以,由以前的依靠邻居,到现在的依靠亲人。这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邻居的作用,邻里之间自然就淡了关系。
我觉得是心态的问题。以前的人很单纯,很朴素,人与人之间很真诚,那时候真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特别是邻居,一旦有困难,邻居第一个出来帮忙的。不是有句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么。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的心态变了,或者说,自私自利占据了心理的上峰。就算帮助别人,心里还想着自己。当然,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这是民风问题,风气问题,也可以说是心态的问题。
我觉得应该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的缘故吧。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活节奏加快了好多。忙碌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忙着工作,忙完回家照顾小孩老人,忙着学习,忙着锻炼身体。太忙了,以至于没有过多的时间和邻居交流。特别是城里的人,真是那你,早出晚归的,连自己的亲人也很少见面,更别说邻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