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只能维持大约150段关系。我们会拥有5个核心人物组成的内部圈子,以及10到15个家人和朋友组成的亲密圈子。此外,还有35个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最后,剩下100多人,和我们维持着某些有意义的联系,例如工作、同学等等。其他都是泛泛之交。可你会说,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都不止150人呢。没错,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我们看似拥有着庞大的人际网,甚至有人将这些数据作为炫耀的工具。可实际上,经过相关学者的研究,证明超过150人以上的关系,是没有质量的。我想你大概也屏蔽过很多所谓的“微信好友”,殊不知,你也正被某些人屏蔽。一味追求“虚假”的好友数量,只是为了补偿你在现实中某方面的自卑感。当你微信朋友里的好友数量越多,实际上只会减少你从中获得的回报。因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沟通”的意义,更加健康的建立和维持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网络的时空覆盖范围广,网络社交比线下社交最具优势的地方是:便宜,便宜,便宜,除了时间成本之外的成本都低。对时间管理缺乏自律的人是大多数,他们只要花费时间动动手指,就能搭建让感情得以宣泄交流的空间,结果却陷入让时间更短缺的恶性循环。网络社交的效率也越来越高,提供的工具和内容刺激性不断提高,在更短时间内让人得到精神上愉悦的满足。陷入焦虑式的循环机制让他们如同药物依赖成瘾一样地被困在了社交网络上,大量时间白白浪费,作息颠倒精神萎靡,不断要靠更富有刺激的内容或者形式来保持兴奋,构造着越来越大的社交朋友圈,而焦虑和孤独感不断扩大。这是设计社交网络应用的人所乐于见到的结果,把用户从心理层面上牢牢拴住,为平台聚集大量的注意力资源,然后拿去变现。
社交网络对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会有影响,而且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也可能是一瞬间让一个人有所改变。通过我身边朋友同学使用的社交工具(常用的有微信、qq等),发现这些工具让善于社交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让那些内向不喜社交的人,更加的沉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就是社交网络在放大人的性格,给外向喜社交的人给予了更多展现自己的平台,也给予了更多的交流平台;而内向不喜社交的人看到他们那些喜欢社交的人的展示,让他们更加的不想去参加这场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参加的社交;但是大体上社交网络会让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让远在异地的朋友给予了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
现如今的网络使人们有了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在QQ,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中人们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我们在朋友圈内寻找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每天被无数的赞所包围着,慢慢点我们开始抗拒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事物,开始拒绝一切挑战,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圈子中,拒绝的方式是如此的简单――只需点一下屏蔽或删除。人的天性本就包含有自负与自闭,在我们的“理想世界”中待的越久我们就会变得越自闭,越自负;感觉有越来越多的东西不合自己的心意,忘记了去迎合,孤独感也就随来了。
每一个社交网站都像我们的魂器一样。以前我们认识人的方式是通过沟通来形成印象和判断从而决定我对他们的态度,而现在很多时候是通过一个个社交网站。每次点击就像触碰到一个魂器,激起一段历史,记忆或思想。比如学校里新来的老师,通过接触来形成互动模式的状态在逐渐瓦解。取而代之,我会上网搜他的LinkedIn. Facebook等,通过这些魂器的碎片来认知。比如,如果这个搜到新老师是哈佛来的,即使我知道不是每个哈佛毕业的都厉害,也会因此或多或少的改变对他的看法和态度。
度。凡事都有个度,不是工具影响生活,而是人怎么使用工具。生活状态 生活态度,有无某个工具,都会是那个样子。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当面社交)是乘法效应。借助网络社交,可以实现现实社交(线下社交)原来许多非常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那次我去俄罗斯伊尔库茨州做不跟团不会俄语女孩无同伴旅游,在学校(国内)用QQ找到了伊尔库茨州的中国留学生。感谢留学生们的帮助。如此事例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