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确实在海外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一些词汇确实不知道,尤其是一些专业词汇,连我们自己人偶尔也会蹦出一两个英文。那么这样确实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用词很低级,那些低级词恰好都有非常接地气的中文表示,抱歉,我不喜欢你这样,我只能感觉到你在装逼。
我朋友的相亲对象。喜欢在对话中夹杂一些英文单词,就“so easy”这类的,如是几次,最后不知我朋友说了啥,他回了句“how to 理解?”我朋友忍不了了,就说能不能不要再说英文。高潮来了,此君来了句:“哦,how to 就是怎么的意思。”
记得《围城》里说过一个故事: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除了好吃,此外全无用处。
我不是讨厌夹杂英语,我是讨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如果你是通篇英语,词量巨大,语法正确,时不时还能蹦出来几句俚语,我敬你是个英语人才。如果你是在副词、动词上惯用英语,恕我直言,这种装逼的方式非常low,我看着尴尬症都要犯了。
如果说的是法学术语,请尊重他们,很多时候,一些外文术语是很难翻译到信达雅的,又或者通用译文容易和现有的中文术语混淆,这时候就会有人倾向于用英文。如果是非法学术语,请关注他们的背景,有留学背景或者正在投申请的人,当做习惯而已。
印象中这种风气最早来源于香港,譬如“我不是很sure”“也许有些term不好translate”,被人说了就说有哪个哪个词没法用中文表达,没办法啊什么的,装还是不装一眼就能看出来,但再高端的东西用多了就烂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