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第一年去重庆,要到单位报道,从菜园坝到杨家坪还是很顺利,在火车站毕竟周围很多外地人,问一下公交车路线,他们都很热情的告诉你,到达杨家坪后麻烦来了,那时候杨家坪还是个大转盘,有地下商场,我是7月21号到的,这是热天气,到了杨家坪以后,到处打听到李子林的公交车在哪里坐,还好啦,碰到公交师傅在洗车,他热情的告诉我做226(发音二二陆),到转盘对面,我听了以后就屁颠屁颠的背着大行李,穿过地下商场,到达转盘的对面,那时候那里还叫杨家坪的好吃街路口,我到处找了一下,没有22路也没有220路,我发愁了,是不是给我说错了,226公交上一个人也没有,上面也没有写明从哪里到哪里,我就蒙在哪里了,大热的天气都要中暑了,还要背着个大行李,那汗水哗哗的流下来。
三十年前,我初到一个小山村时,为了让本地人听懂我的话花了很长时间。去买菜,一个卖米粉的摊子,我说称一斤,她说多点折不折事?我说不碍事。她分一把称,多了点,又从秤里往外拿,我摆摆手说多点不要紧。她立即白我一眼:你刚说不折事。我好笑,解释半天,她懂了,不好意思一笑。这时,旁边卖小菜的问我要不要香叶。我正想要点葱,一看她面前没葱,就问香叶在哪,她拿起几根蒜苗问要好多?我不喜欢吃蒜苗,看到她的青绿的菠菜,张口要她称一斤菠菜。大妈愣了,问:么的是菠菜?我又耐心告诉她一些蔬菜的书面叫法,大妈学会了。我想如果她再遇到第二个说普通话来买菜的顾客,是不难理解菜名的叫法。
听不懂外地人说话会闹很多笑话,我就是这样,我是一个外地人到重庆定居的,刚刚来重庆不习惯四川话,总是分不清他们的说话语气,导致后来闹了很多笑话,有些比较心酸,后来发誓一定要听懂,并要会说才能融入这个大家庭。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相近,但音不同,大多数人能听懂年轻人的普通话。一般年老者,方言更难听懂。但是重庆各地区,比如酉阳、忠县等区县,都有不同的方言,因此想完全听懂重庆话,需要一定的时间。生活或者工作在重庆,听不懂重庆话的确会非常的崩溃,所以还是很有必要学一学重庆话,哪怕不会讲,也要听得懂重庆话才是。
我曾经有一次远行,在火车上就没有人能够正确判断出我是哪里的人,他们都认为我是贵州人,我问他们:为什么说我是贵州人呢?回答:我的口音带有贵州地方音,但我从未去过贵州怎么有贵州音呢?从哪次开始我自己在说话时,就仔细听我自己的话,最后我作了一个总结,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地道重庆人,但说话各有特色与风格,不是贵州人也能带出贵州音,所以,无论是生长在哪个城市(镇)他们的语言各有特色风格。
这个其实很正常哈,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寝室里都是河南的同学,但身为郑州人的我,听着巩义人说河南话有些都不太听得懂,虽然都是河南话,语音语调却又差别,而且每个地市都是一些当地特色的方言,不是不是一个地市的,可能真的听不懂,后来结了婚,老公是鹿邑人,鹿邑的河南话说得特别快,一开始我也是听不太懂的,有时候还要再问一遍对方说的是什么,虽然有点小尴尬,但是也挺有意思的。
经常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对于听别人说话一定要对方说得非常清楚,才能明白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更准确的说是才能明白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因为我不喜欢把别人的意思误解了,可能是我个人理解力不到位吧,我对别人说话也是这样,分得很详细,然后经常和别人的点对不上,尤其是询问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种时候不是我折磨别人就是别人折磨我,绝望,总之我是很苦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