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说我家的事吧,我们兄弟姐妹七人,父母在世,兄弟姐妹走动热情,只要一有什么大事小事,两桌人坐不下。不管事再忙都能遇头,从不说出什么种种理由,家庭非常热闹,笑声不断。可是父母去逝不久,家的场景就发生了变化,自顾自的思想比较严重,虽嘴上不说,行动上看得出来,正如我二妹妹所讲,父母都不在了,现在到那家好呀,到老大家,不到老二家,老二难道没有意见吗?所以嫁出去后,过年过节很少回来。就是家里有什么大事也很难全碰头。不要说兄弟姐妹走动了,真正是亲戚了。回想过去,看看现在,心情无比伤感,兄弟姐妹血浓于水亲情何在。就不能常走动,真的就那么淡化了吗。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母亲九十岁那年去世,老妈在世时是跟着我生活的,我觉得很快乐,有妈就有家。每年的各种节不算,平时哥姐们会经常来我这看母亲,兄弟姐妹聚在一起那是常有的事,一四年我母亲去世后,和哥姐们只有上坟扫墓时才聚一起,聚少离多了感情自然不如从前,老妈去了,孩子都各自过自己的日子,没什么事都觉得没必要聚了,也不是忘了亲情,而是我们也老了,大哥大姐也是当奶奶爷爷的人了,我老妈去世后我有近两年抑郁,对什么都不上心,上次聚会还是去年的事,有父母的一定要好好照顾,父母不在了,该我们排号了,有父母在你就算七十岁,也是个有妈的小孩子。
而母亲不在了,兄弟姊妹各是一家了,各住一处,没有什么事,也就不会再往哪里去,而且互相之间也平白无故不走往,互相接触交往也少了,虽然亲情还在,但比母亲在时就淡得多了。我就有亲身体会,父母在时,逢年过节兄弟姊妹都回去,她们与小兄弟住在农村老家,母亲不在了,父亲在,我们一样回家,而且我们有家的钥匙,父亲有啥病痛及时去看,兄弟姊妹常相聚。一年回家次数多。而父亲也不在了以后,小兄弟把锁也换了,我们没事也就不回去了,一年没回去几次,我们回去变成客人了。我家三弟兄,亲情在,但没以前浓厚了,只有二弟和我走往多一点,这就是现实。
好的家风从小就将“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等理念传递给了孩子们,老大牵头,弟妹们也愿意跟从。母亲走了,原生家庭已散了,但兄弟姊妹的情义还在。不过因为各自都有了更在乎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缺了母亲这条纽带,必须相聚的时候少了,相距远的也就剩下逢年过节的问候了。人是需要感情交流的,兄弟姊妹交流少了,亲情也容易淡了。但真有事情还是愿意帮忙的,毕竟血浓于水的教育从小根植在心里。
十个指头还有长短呢,孩子多的家庭,难免因父母的“重男亲女”或“一碗水没端平”而兄弟姊妹间有了比较,生了嫌隙。以前因母亲还在,家还能维持平衡,虽有不满但能隐忍,讨老人家一个欢心。母亲这个纽带一断掉,就失去了维持表面和睦的忍耐力了。有的慢慢疏远不再往来,有的为了争夺家产,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这样的经历我也有。我妈还在呢时,我们姐妹三个回娘家从来没在我弟弟家吃过一次饭。我妈去世三年多了,我和姐姐还有一个妹妹哪次去还是都奔着86岁的老爸而去的。有一次年关的时候,我唯一的弟弟很想让我姐夫,妹夫,我及我的大儿子去他家吃顿饭,我的弟弟的妻子大吵大骂我的弟弟,说我们去她家给她吃家败了。






